硅谷返鄉大潮,AI海歸大調查:薪酬、發展、故鄉情
如今許多AI人才在國內就可以獲得職業發展機會,大批技術人才回到國內工作,今天的中國,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風險投資已經資金雄厚操作規范,政府也為前沿研究提供了財政激勵。
更為重要的是,國內的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人口大國的大數據積淀成了人工智能產業最大的天然紅利,歸國后的海龜的職業發展路徑有那些,薪資待遇是否如我們想象的那樣令人驚訝,或許我們能從以下多個案例中了解更多。以下,enjoy:
中國人在海外工作或學習回國后被稱作海龜,曾經獲得在美國一家科技巨頭的工作職位曾經被賦予了幾乎無與倫比的地位。
但如今在本土企業,如騰訊這樣的科技巨頭或今日頭條這樣的后起之中謀得工作也同樣享有盛名。百度聘用前微軟知名高管陸奇(QiLu)領導其人工智能業務,使他成為近年來最知名的海歸之一。
有美國科技巨頭工作背景的中國人才正在成為推動中國企業全球擴張和國家主導下一代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關鍵力量。
科技已經取代了金融,成為海外華人回國的最大吸引力,據全球化智庫(CCG)和職業招聘網站智聯招聘在2017年對1821人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這方面人才占回國留學生的15.5%。這個數字較2015年的調查數字上升了10%。
全球知名獵頭公司史賓沙(SpencerStuart)的獵頭肯奇(KenQi)表示:越來越多的人才正在轉移,因為中國在創新領域的確充滿生機,這僅僅是個開始。
搜索巨頭的產品經理工作讓我感到無聊,想要新鮮激情的創業
幾年前,王翌(WangYi)就過著舒適的美國夢生活。他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在谷歌工作,庫卡機器人,并在硅谷購買了一個寬敞的公寓。
但2011年的一天,他和妻子在廚房的桌子上嚴肅地說:他想回到中國。他對這個搜索巨頭的產品經理工作感到無聊,想在自己的家鄉成立公司。說服老婆放棄加州的新鮮空氣和熟悉的生活工作環境回到上海并不容易。
我們當時發現她懷孕了,現年37歲的王先生回憶說:我們做出決定前幾周才感到非常不安,但最終她還是和我回國了。
他的賭注得到了回報:他創立的英語教學應用程序流利說在去年7月份獲得1億美元融資,使他成為不斷壯大的從硅谷回到中國創業的成功人士之一。
他的決定標志著前所未有的趨勢,這種趨勢對Facebook、Alphabet公司旗下谷歌等硅谷巨頭來產生了令人不安的影響。
張一鳴最高薪酬戰略:頂尖人才的薪資不設上限
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一鳴在去年10月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今日頭條對頂尖人才的薪資不設上限,人才的水平有多高,我們的薪酬就有多高。
在中國,今日頭條因為招聘策略而為人關注,這家估值220億美元的手機資訊閱讀應用公司從互聯網巨頭挖掘最優秀的人才,有時甚至用超過50%的薪酬增幅和股權為籌碼。張一鳴對此非常坦然。
我們的理念是付市場最高的薪資,邀請最優秀的人才加盟。這位剛過34歲的創業者在公司總部說道:公司追求卓越,需要招聘最優秀的人才。
了解今日頭條招聘情況的人士稱,頭條為頂尖人才提供一年100萬美元的薪水和分紅,外加期權。整個薪酬包或超過300萬美元。張一鳴拒絕評論具體數字,稱大部分員工更樂意選擇期權,而非現金。
具體來說,這是在全球大紅大紫領域里的一場人才招攬戰。在中國,最資深的AI工程師現在要求100-200萬美元的薪酬包,盡管其中大部分為股權。
根據招聘公司派沙(Paysa)的數據,AI人才的薪酬在美國也飆升。聯合創始人NikhilRaj說,在美國,來自知名項目的博士學位可以從40萬美元起步,而經驗豐富的AI工程師通常會有7位數字。
微信已成跨國獵頭的主要戰場,工資、發展、家是三大誘因
搜尋海歸已經刺激了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獵頭行業,在微信和Facebook圈子,獵頭們和來自海外的工程師在這樣的社區里交流熱絡。
吳杰(JayWu,譯音)在過去三年已經為中國企業挖來超過100名工程師。作為跨境科技人才服務商GCP(GlobalCareerPath)的聯合創始人,吳杰建立了一個在線社區,為學生走向職業生涯提供服務。現在,這位舊金山居民已經建立十多個微信群以搜尋線索。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畢業生說:微信是一個很好的渠道,可以密切關注這個圈子里發生的事情,也可以播放我們的離線活動。他為阿里巴巴,京東商務以及在線旅行網站攜程網舉辦過聚會活動。
放棄美國的城市丘珀蒂諾(Cupertino)和山景城(MountainView)而去北京,對于華人工程師來說的確是一個重要的選擇。但是,中國大陸的科技巨頭對他們具有吸引力的有三點,即工資的快速增長、發展機會和家的感覺。
中國的互聯網空間正在飛速發展,有時甚至超過了美國同行。據說有一家創業公司雇用了一名AI工程師,在四年內以現金和股票的方式給到工程師的工資高達3000萬美元。
中國互聯網巨頭布局海外實驗室,網羅遭遇職場天花板華人
并非所有人都選擇放棄硅谷。
根據LinkedIn的一份2017年報告,美國有超過85萬人工智能工程師,其中7.9%是中國人。
這當然包括許多與大陸沒有緊密聯系的華人或不愿意回中國大陸工作的華人。然而,美國的華裔AI人才比中國人多,盡管他們在美國人口中所占比例還不到1.6%。
對于那些不愿意放棄美國的舒適的工程師來說,中國公司正在去找他們。阿里巴巴,騰訊,滴滴出行和百度等都在硅谷建立或擴建實驗室。
不過,普遍認為在國內會獲得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盡管華人工程師在硅谷有很好的代表性,KUKA機器人維修,但是很少發展到頂層。
在硅谷那些大型科技公司,擔任領導角色的一般都是白人、黑人或印度人,很少見到中國人和其他東亞人的身影,這在硅谷似乎已經成了公司潛規則。
這一現象被稱為職場玻璃天花板。
風險投資公司GGV的合伙人HansTung表示越來越多中國工程師發現,在硅谷工作很長一段時間之后加入一家快速增長的中國公司,職業發展前景更好。在谷歌,LinkedIn,Uber,AirBnB,他們都有中國工程師,他們都在考慮是回國還是留在硅谷。
中國的7.51億互聯網用戶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實驗室,對于那些想要把理論變為現實的人來說,大量的熱錢和海量數據無法抗拒。
2010年,徐萬紅XuWanhong放棄了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開始為Facebook工作。
偶然間,他與中國創業公司UCARTechnology有一次會面,于是他跳槽了。現在,他在快手工作。快手是北京的一家視頻服務公司,據說價值超過30億美元。
人際關系也是人才選擇歸國的原因之一。沒有什么科技可以抹殺上海和舊金山相隔的11小時,更無法抹殺二者之間的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