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傳統制造業企業的轉型,智能化提升常見諸報端。可是具體依靠哪些方式順利實現轉型?是企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近日,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在無錫舉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作了題為《制造若干智能技術》的演講。他認為在工業4.0時代,制造企業必須以客戶為中心,與此同時,硬能力+軟能力以及以數據驅動實現數據監管等也是企業轉型的重要一環。
李培根強調,www.twshmhelmet.com,以產品為載體,落腳在車間現場,才能扎實推進企業的智能制造。并且,智能技術在產品中的應用也能夠確保產品的獨特性,確保質量、綠色和高效。
我國的企業以前以生產為中心,后來提出要以市場為中心,但這還不夠。李培根認為,現在制造企業要以客戶為中心,要深入研究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用產品的各種延伸服務屬性來體現這一理念,甚至可以讓客戶參與到某些生產過程中,讓客戶進入到車間;蛘呖蛻舨恍枰浆F場查看,在計算機上就可以看到加工質量等情況。如果能實現這些,客戶就能夠感受到高度信任度,這也是處處為客戶著想的體現。
不僅如此,硬能力+軟能力也是企業轉型的另一個重要層面。
說到硬能力,不能不提到機器人,現在機器人很熱門。這的確是未來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境,現在,在許多裝配線上能夠看到機器人的身影。但李培根同時指出,機器人維修,嚴格說來,這還不是智能機器人。未來的機器人的重要特性即‘人機共融’,這就需要機器人懂得理解人的意識,要求機器人具備更高的智慧。
在日本有一款fanucCR-35IA機器人,不需要安全圍欄。這個機器人有兩種工作模式:高速工作和協作工作。配上安全激光掃描儀后,機器人可以在兩種工作模式中自如切換。高速工作模式下,機器人動作特別迅速,最大運動速度可達750毫米/秒,某一范圍碰到人,會自動切換到協作工作模式,保證安全。李培根說,在未來制造業里類似的機器人可能會用到很多。
在李培根看來,機器人是未來制造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現在,機器人在圍欄里與人隔開工作,未來機器人將與人一起工作,與人共融,與人協同。但需要強調的是,機器人若要懂得人的意識,對機器人的要求也將是非常高的。
軟能力則較為隱性,但卻不可或缺,各種軟件、大數據分析甚至文化都是軟能力的內容。比如現在流行的增強現實技術,通過增強現實觀感可以方便工人做許多工作。
當然,智能制造僅是制造業的一個大的發展方向,李培根同時提醒企業需要根據各自情況定位,不能盲目追求智能化。未來,很多人類的體力勞動和一部分腦力勞動會被機器與智能系統取代,機器人維修,這是不可抗拒的大勢。但是大家也不必恐慌,認為這會造成就業危機,因為隨著科技進步,一定會不斷有新的工作崗位出現。李培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