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夠預料到,董明珠的汽車夢會以這樣的方式破碎!
11月16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稱收到珠海銀隆發出的書面告知函,被告知調整后的交易方案未能獲得珠海銀隆股東會審議通過,珠海銀隆基于表決結果決定終止本次交易。有鑒于此,公司決定終止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宜,暗示收購珠海銀隆宣告失敗。
臨時股東大會受挫,并未澆滅董明珠的汽車夢,相反,她對外傳遞了更加強烈的收購意愿,并著手修改方案再次沖關。當時,業內預測修改很可能朝著現金+增發的方向進行,而且現金占比有可能偏高,這是汲取了前次被否的教訓。
還有,不排除收購出價低于此前130億元的可能。
沒有人認為修改后的方案一定能過關,也沒有人認為修改后的方案一定不過關。更沒有人會想象最終的失敗來自收購對象的拒絕。在大多數人的觀念里,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跟收破爛沒有什么區別,很大程度上是富人拉窮人一把,銀隆沒有哪怕一丁點的拒絕理由。
然而,不可能偏偏發生了!
但在我看來,珠海銀隆的拒絕等同于在關鍵時刻挽救董明珠及格力。在接受采訪時,我甚至使用了一個極端的表達方式這是董明珠2016年做出的唯一一個正確的決定。雖然終止收購的決定情非得已。
進入汽車領域受阻,格力電器不得不繼續待在空調、小家電、冰箱的圈子里,這對于董明珠的兩千億春秋大夢未必是個好消息,但對于一個健康的格力電器的存在卻至關重要。
因此我說,終止收購珠海銀隆,等于將格力電器重新駕駛在正確的軌道上。所以我當時即做出大膽預測:格力電器復牌必漲。事實正是如此,這說明在投資者眼里,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格力電器放棄新能源汽車等于降低了格力電器未來的不確定性。
然而,就在5天前的11月11日,董明珠在接受央視財經專訪時,還鏗鏘有力地說:我一定要做新能源汽車,為我們中國的霧霾徹底改變,我是必須進軍這個行業。
董甚至對未來中國人的生活進行了這樣的描述:走出去開的是格力的汽車,打著格力的手機,遙控著家里的溫度,這就是我們給所有人帶來的生活的改變。
還有更不可思議的。11月1日,即中小股東聯手機構否決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15項議案的第4天,董明珠已經在董明珠自媒體上發文《恭喜格力銀隆牽手成功》。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董明珠的極度自信及自戀,已經將自己逼到無法轉身的死角。
折騰一圈,董明珠又回到原點
有人說,收購珠海銀隆失敗,讓董明珠及其領導下的格力電器又回到2016年之初;如果加上進軍手機領域失敗,則讓董明珠及其領導下的格力電器回到了2015年之初。但我更傾向認為,兩番折騰,董明珠已經不是回到原點,而是落在原點之后。
兩番折騰,不僅沒有給格力電器的營收、盈利做出一丁點實質性貢獻,反讓董明珠失去了中小股東及投資機構的支持;四年前,正是他們把董明珠扶上格力電器董事長的大位。
事實上,格力電器失去的,還有2015、2016兩年的大好時光。而這兩年,恰恰是格力電器最大競爭對手美的集團對格力電器實現大幅反超的時機。
我們先看這兩個公司的2015年財報:
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384億,同比微跌2.28%;歸母凈利潤127億,同比增長21%;每股收益2.99元。
格力電器實現營業收入977.45億,同比下降29.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25.32億,同比下降11.46%;每股收益2.08元。
再看兩個公司的2016年三季報:
美的集團19月份實現營業收入1170.78億,同比增長4.5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28.08億,同比增長16.31%;基本每股收益2.00元。
格力電器19月份實現營業收入824.3億,同比增長1.1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12.3億,同比增長12.82%;基本每股收益1.87元。
營收、營收增幅、凈利、凈利增幅、每股收益、現金流、總市值,7項重要財務指標美的集團均實現對格力電器超越。而2014年,美的集團僅有營收一項指標略高于格力電器。
我不知道11月16日之后的董明珠,會不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么由我主導的手機和新能源汽車戰略均告失敗?我究竟哪里錯了?
以我對董的了解,她做出反思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就在11月10日(請大家注意這個時間點),她還在董明珠自媒體上發文:《我從來不犯錯》。顯然,這是與公眾輿論對抗到底的姿態。
君子一日三省吾身與董無關,董不需要反省。
事實上,董明珠本人在這兩番折騰中失去的比格力電器更多。
今天,人們已經很難再用2012年之前看董明珠的眼光看她。那時,董明珠在大多數人眼里是個堅忍不拔、愈挫愈勇的鐵娘子,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企業家;而今天,董明珠在大多數人眼里,已經成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標本,代表了一個企業家的徹底迷失。
今天,我們需要思考的是:1、董明珠連番決策失誤,格力電器董事會及管理層應該負什么樣的責任?2、一連串的失敗,對董本人將產生什么影響?3、格力電器多元化究竟該往何方推進?4、未來的格力電器將呈現怎樣的走勢?
格力電器董事會及管理層該負什么責任?
格力電器董事會及管理層不作為及責任缺失,在過去兩年表現得相當明顯。
格力電器股權結構是這樣的:格力集團、京海擔保、中證金、UBSAG、中匯金、前海人壽、高華匯豐、高瓴資本等,董明珠以0.74%的股比位居第10。
格力電器第九屆董事會構成是這樣的:董明珠、魯君四、黃輝、張軍督、馮繼勇、朱恒鵬、錢愛民、賀小勇8人,機器人維修,其中朱恒鵬、錢愛民、賀小勇為獨立董事候選人。
格力電器管理層構成是這樣的:已知有總裁董明珠1人,副總裁黃輝、望靖東、陳偉才三人(抱歉,網絡上幾乎找不到關于格力電器管理層完整的名單)。
實事求是講,格力電器的治理結構是完整的,也是合理的。
我們不明白的是,為什么一個完整的治理結構,在重大決策面前體現出來的基本上是董明珠一個人的個人意志?格力電器董事會及管理層的責任到底體現在哪里?
我們想知道,進軍手機及收購珠海銀隆兩項重大決策,到底是董明珠個人意志的體現,還是董事會的集體決策?這兩大責任對格力電器造成的損失到底應該由誰來承擔?
如果裝聾作啞拒絕徹底反省,我敢斷言:未來格力電器不排除繼續遭遇類似重大挫折之可能。
必須看到,格力電器2014下半年以來掉頭向下,與董明珠近年來日益滋生的大躍進情結息息相關,亦與董明珠在格力電器董事會、管理層的權力不受制衡有關。反過來,折射出的是格力電器董事會及管理層嚴重不作為。
板子,不能打在董明珠一個人屁股上。
收購失敗,董明珠的公眾形象嚴重受損
格力沒有虧待你們!我講這個話一點都不過分。
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幾個這樣給你們分紅的?
我5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又能把我怎么樣?
兩年給你們分了180億,你去看看哪個企業給你們這么多?
格力人從1個億、從1%利潤都沒有甚至虧損的企業做到今天,達到13%的利潤,是靠你們來嗎?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老板在股東大會上教訓即將投票的中小股東說的話!和老子教訓兒子沒什么區別。
正是這次大會,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遭遇第一次重挫。
但是,董明珠的說法和外界獲知的消息大相徑庭。在接受采訪時,董明珠說這是媒體報道有誤導,事實是,無記名投票,百分之99.9幾都通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