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巨頭開始發力AI+政府領域的應用?
如果說在2017年阿里云棲大會中,馬云高調發布的達摩院計劃,充分展現了阿里未來全面制霸人工智能時代的野心的話,那么最近6個月阿里巴巴ET城市大腦的攻城略地,則代表了阿里當前在當前人工智能應用方面的實際落子。
阿里的ET城市大腦,在2016年阿里的云棲大會上城市大腦計劃被首次提出,并與杭州簽署了城市大腦框架合作協議;而到了2017年阿里的城市大腦急速擴張,分別落戶到澳門、重慶及雄安新區之中,甚至目前已經和馬來西亞吉隆坡簽署了合作協議,通過阿里ET城市大腦技術解決吉隆坡的交通治理問題。
另外一個里程碑事件同樣出自BAT,騰訊在2017年年底與廣東省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騰訊與三大運營商廣東分公司合資成立數字廣東公司,旨在打造全國領先的數字政府,實質上全面接管了廣東政務信息化的主體工作,并基于此結合三大運營商電信資源探索IoT+云+AI的數字城市新模式。第三個事件屬于目前國內AI頭部企業商湯科技,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商湯與上海市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上海將借助商湯的力量加強人工智能生態圈建設,從而推進智慧城市的創新應用。
當然,上述三個案例代表了ABCT(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政府治理領域的不同路徑選擇。阿里ET城市大腦是自上而下模式:即以智能交通調度等人工智能城市應用為先,基于阿里云成熟的資源構建城市大腦,并逐步打通、接入甚至接管試點城市的各項政務數據;而騰訊模式是自下而上模式:即更為務實地率先解決城市數據孤島問題,打通傳統政務信息化過程中各委辦局部門各自為政建設的IT系統,以統一電子政務平臺連接數據,并往上催生AI+城市、AI+政府應用;商湯與上海市合作的案例,可總結為生態賦能模式,即利用本身AI獨角獸背后的通用AI技術積累以及產業資源,與合作城市深度合作,借助其扶持資金、產業政策等要素建立AI本地產業生態,并以單點形式賦能到各AI+城市應用之中。
三種模式可總結為上面的這張圖形,模式結論由獨立產業觀察所得,僅供讀者參考。
從不是特別嚴謹的角度說,AI+政府是巨頭們在AI+產業方面第一次大規模、持續性投入的重要嘗試,這留給我們很多的遐想,為什么選擇政府治理領域?而這里的前置問題是,為什么AI+產業如此重要,AI技術一定要深入下沉到產業之中?
為此,我們先討論AI+產業的定位問題。
AI+產業的上山下鄉
我在此前《如何看待目前國內AI公司的估值?》一文中多次提到,人工智能產業的未來,一定要深度結合產業場景,靠如智能鑒黃等單點的標準化AI技術服務,去銷售API接口或者License注定無法走遠。換句話說就是產業定位的進化,比如在AI+安防領域,你可以定位與單點,比如生產攝像頭等硬件,或者做人臉識別算法提供商;你也可以定位于線,將自家算法內嵌到攝像頭中,并提供后端整體解決方案做全棧服務;你也可以更進一步,深度參與到安防行業的運營中去,比如結合自家技術解決方案和數據運營,承諾一年內抓逃多少、提升破案率多少百分比,通過AI賦能真正解決了產業的某些以往不能解決的痛點,以AI賦能推動產業智能化步伐,深度參與到各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之中,并從中分享到增量的紅利,工業機器人維修,而非游離在產業的邊緣,靠標準化技術服務分得冷飯殘羹。
對于國內人工智能領域,喧囂的2017年在拼融資、拼上頭條、拼頂級會議論文中逐漸過去了。2018年將會是極其重要的一年獲得了大量融資的國內高估值AI公司們,需要明確找到并確立自身的產品化路徑,并在特定的產業領域深度綁定自身的產品解決方案,實現技術與場景的深度結合,真正占據如金融、零售等AI技術應用領域中的真正營收頭部,而非過往所謂的估值頭部、技術頭部,這點趨勢非常重要。
我們實際上會發現,人工智能技術在特定場景的深耕,最終將逐漸由技術問題轉變為運營問題,AI+產業的深度運營,其實質是對于各類單點技術服務提供商的降維攻擊,而降維攻擊是巨頭們最為擅長的武器。
在《如何看待目前國內AI公司的估值?》一文中,我提出了觀察AI公司進化的點、線、面、體理論。對于目前多如過江之鯽的國內AI初創公司而言,其中相當一部分仍然停留在點階段,即提供單點技術服務階段,少數能把行業場景數據、業務、技術串成一條線,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而真正的AI技術產品化,我認為是在AI賦能下的產業深度運營,運營能力決定了產品化的高度。以阿里ET城市大腦為例,其產品化程度取決于城市大腦解決了多少城市治理問題,比如治堵效率,這將決定城市大腦這個產品未來在其他城市的可落地性和快速復制性,而絕非取決于大數據平臺、算法等單點技術要素。
對于BAT等巨頭而言,憑借AI賦能深入產業有著極其充分的理由推動產業智能化步伐,深度參與到各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之中,并從中分享到增量的紅利。如最近阿里、騰訊紛紛加速了對傳統零售企業的戰略投資和收購,其背后邏輯也正在于此憑借自身大數據及新技術的賦能,顯著提升零售效率及孵化出如盒馬鮮生等新物種。
如果從商湯、曠視、依圖等國內純AI初創獨角獸角度看,他們同樣需要深入到產業中。目前這批AI獨角獸實質是非常重的模式,先是人才上優秀的科學家團隊搭建本來就是投入極大的事情,核心業務上我們也可以清晰看到全棧趨勢:從算法、技術解決方案到前端硬件、AI芯片都需要涉及,才能構成完備的AI服務核心能力。如果將互聯網初創公司比作特種兵小隊的話,那AI獨角獸就相當于具備完整火力配備的炮兵連隊,特種兵小隊專注于戰術本身,武器的話屬于實用主義夠用即可,而炮兵連的考慮重點是火力的極致輸出,業務領域上如果只是僅僅提供一些如智能鑒黃、人臉識別等基礎技術服務,或在消費級市場提供一些如Prisma等APP,則純屬大炮打蚊子,是無法消化其估值的。
討論到這里,我相信已經充分說明了AI技術為什么一定要結合產業,AI+產業將對單點技術服務商產生巨大的替代作用(降維攻擊),而回到本文的主題上,為什么會選擇AI+政府這個產業領域?這里面有什么玄機?
AI+政府為何如此重要?
當然,從直觀上說,巨頭以及獨角獸們重視AI+政府領域,首先有著打造樣板、享受蜜月期各種政策紅利的考慮。而背后深層的原因,我認為是與AI+政府背后的巨大潛力有關,應該如何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大趨勢?本文認為,需要放在中國經濟新周期之下,才能夠看到其背后真正的勢和道。
目前中國經濟新周期、新常態已經成為了熱門詞匯,經濟學者們對此已經有足夠多的討論和解讀。其中所謂的中國經濟新周期,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在于逐漸告別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嚴防死守地方債務風險,實現社會治理模式的改變,即降低社會治理成本以及政府執政成本,最終實現地方財政的去杠桿以及可持續發展。尤其在最近中央密集表態絕不兜底地方債務問題,這意味著在今后數年,地方政府需要勒緊褲帶過日子,在這個背景下,縮減不必要的財政支出,以及探索提升社會治理效率的方案變得非常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