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經濟”下,車企有三個“賺錢”機遇
如今,中國汽車市場已經不再高歌猛進,而是進入了平穩增長或低速增長狀態。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今年前10個月,我國汽車市場銷量為2293萬輛,同比增幅僅有4.13%。
從目前來看,今年國內汽車銷量增速全年達不到4%。明年增速估計也就是3%左右,不會太高。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在2017第九屆中國獵車榜頒獎典禮期間舉行的尋找’四化’商機主題論壇上坦言,如何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在共享經濟和新的節能環保要求下,企業不僅僅只是造車,應該考慮到如何向服務型企業轉型。
對此,《2017年數字化汽車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出了一個新的名詞機器人經濟,即未來汽車業就像一臺機器人,在這個機器人里面有很多做生意的機會。2030年,機器人經濟市場估值接近今天的電子商務市場,其增速將是智能手機增速的5倍,是App商店/點播媒體利潤的75倍以上。
在此背景下,《報告》為車企提供了三種賺錢機遇。以2017年西方上層家庭為例,第一種機遇是直接和汽車服務相關的,比如修車、保養等,到2030年一個家庭在這個領域每年的花費約有5000多美元;第二種是出行模式,多模式出行服務,單個家庭每年大概花費在13000多美元,但這個領域的花費未來會下降;第三種是第五塊屏生態系統服務,即在車上構建一個生態系統,這個市場潛力會很大,單個家庭每年的花費在3萬美元左右。彭波說。
《報告》認為,車企需大力融合硬件和服務,滿足客戶期待,在機器人經濟時代獲得成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當前的出行領域,為了應對挑戰,車企與科技公司跨界融合變得常見。如2016年,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元收購無人駕駛創業公司CruiseAutomation;英特爾、Mobileye、寶馬和Delphi四巨頭也在聯手開發自動駕駛平臺。
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俞經民認為,互聯網化促進了整個出行平臺的刷新和發展,推動了智能化發展,庫卡機器人,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和競爭,但越競爭才越有趣,最后其實都是圍繞用戶競爭和合作。
彭波也認為,以自動駕駛這樣的技術平臺投入為例,由于投入量非常大,主機廠可以建立自己的生態圈,所以未來汽車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會越來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車企在大力融合硬件和服務的同時,由于數字化服務與傳統汽車設計和銷售業務背道而馳,讓車企倍感壓力。如兩者在客戶方面顯而易見的區別是,傳統汽車業務客戶側重的是經銷商、修理廠和很少的終端用戶,而數字化服務產業則更強調的是直接互動的終端客戶。
對此,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報告》認為,車企應該需要在研發方法、搭建服務,以及外部創新和人才方面多做投入。客戶對汽車的需求是安全,從功能性到舒適性,再往上是愉悅感,車企應該通過數字化能力滿足這方面要求。如果要提供服務,車企不僅在技術上要多投入,在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這一環,也需要做較大轉變。彭波說。
實際上,未來的出行領域不僅僅是在無人駕駛、純電動汽車等方面的發展,還包括地下的路網、無人機、飛行汽車。如2017年,迪拜進行了第一架自動駕駛空中的士;2017年11月13日,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完成收購美國飛行汽車公司太力(Terrafugia)的全部業務和資產;2018年末,PAL-VLiberty將作為首批組裝生產飛行車出產。
彭波認為:隨著出行模式的變化,以及無人駕駛的推動,未來整個汽車產業鏈將會發生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