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工控器網訊:還有不到2個月的時間,全球工業領域公認最大、最頂尖的展覽漢諾威工業展就將開幕了。作為全球高端制造業的風向標,本次展會又將吸引全球各國的頂級制造企業前來交流并展示自家最先進的技術產品。新技術、新產品、新趨勢,特別是各國在工業4.0領域的新突破,都將是屆時到場的20多萬游客們所關注的要點。
2015年漢諾威展上中國參展企業數量超過了1100家,僅次于東道主德國,身為制造大國的中國本應成為漢諾威展的主角,然而現實卻讓人心酸。去年一篇名為《正在被拋棄的中國制造》的文章被網絡瘋狂轉載,揭示了在以創新、高科技為基調的漢諾威展上,大而不強、多而不精的中國制造有多么的落寞。
其實,中國早已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因為即使沒有漢諾威展,經濟下行和產能過剩等問題已經在逼迫中國人思考下一步究竟該怎么走。如今,隨著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KUKA機器人維修,低端制造業向低成本國家轉移,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急需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從制造大國發展為制造強國。
針對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中國國務院借鑒了新時代下的德國工業4.0理念,先后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和《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頂層設計文件,推動我國傳統工業的盡快轉型升級。
第四次工業革命德國PK美國
對于第四次工業革命,德國提出了工業4.0概念。工業4.0有兩個重要特征,第一是用可編邏輯控制器(PLC)控制所有生產環節,將生產線自動化,以便于收集和傳遞產生的各種信息。第二是用集成自動化系統軟件(TIA)平臺來管理企業,處理收集到的各種數據。這一硬一軟兩個平臺組成了自動化智能工廠,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產品。
而同處工業領先地位的美國則提出了工業互聯網概念,這個概念與工業4.0的本質沒有多大不同,只是在全球互聯網和大數據領域更為領先的美國以GE、IBM這些公司為支持,側重于從軟件出發打通硬件;德國則是以西門子、庫卡、SAP這些公司為主導,希望可以從硬件打通到軟件。
那么中國為什么選擇了德國標準呢?因為中國現階段最大、也最亟待解決的短板不是互聯網,而是工業制造。歐洲-中國企業家聯合會主席路東曾說道,中國的工業3.0階段只走完了一半,即前期的數字設計、數字制造、數字分析能力已經達到先進水平,但后期的生產加工,特別是數控機床的生產顯然遠遠落后于德國(也落后于美日等發達國家)。
德國作為傳統的工業大國,工業強國,在硬件制造,包括嵌入設備,機床,汽車,重工,嵌入設備的研發和制造上可以說傲視全球,無論從體量還是質量上,都有著強大的統治能力。對于全球大部分經濟體來說,德國工業一直是高效先進的代名詞,德國高技術創新的工業發展,穩定的工業布局,成熟的勞工體系,長久以來被各國視為學習的好榜樣。
但德國的劣勢也顯而易見,就是只硬不軟。歐洲大量的百年企業雖然讓歐洲的經濟長期處于比較穩定的發展階段,但是也造成了扼殺創新和大膽的創業環境的氛圍,歐洲的互聯網公司活下來且取得成功的真是少之又少,在互聯網時代,美國人將歐洲遠遠地甩在了身后。
而對于現今互聯網行業發展大有領先全球之勢的中國,顯然更務實、更鉆研的德國工業信仰更能治療中國現階段制造業低端化產品泛濫和產能過剩的頑癥。
借道海外并購中國制造升級可待
在師從國外發達國家的道路上,中國汽車產業無疑是讓人遺憾的,當初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工業機器人維修,不但沒有得到核心技術,國內的市場也拱手相讓于外資品牌。如何能夠更實在、更迅速的師得領先的技術,并購海外企業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中國企業近年來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引導下頻頻出海,進行海外投資和并購,屢獲收獲。而德國已經成為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目的地中的首選國家之一。
據晨哨研究部統計,僅2016年前兩個月,中國企業對德國企業的并購案就已達到7宗,金額超過200億人民幣,庫卡機器人,而這7宗并購案幾乎均涉及高端制造領域。其中,漢德資本聯合中國化工、國新國際以9.25億歐元收購德國頂級工業制造商克勞斯瑪菲集團的案例尤為引人注目。
被拋棄的中國制造何時能雪恥漢諾威
德國克勞斯瑪菲(KraussMaffei)集團是全球領先的塑料和橡膠加工機械設備制造商。集團以創新為驅動,為客戶提供標準或度身定制的產品,工藝和服務,為客戶的價值鏈不斷增加籌碼。在中國大力推動工業4.0升級的背景下,克勞斯瑪菲這樣一家十足的、已在踐行工業4.0理念的德國工業企業一定會給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帶來巨大的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該次并購的聯合并購方,由德意志銀行前亞太區域投資銀行部執行主席蔡洪平先生創建的漢德資本,是一家專注于投資富有工業生產力及生產效率、采用嶄新應用及生產方式、推動工業產品革新及解決方案企業的私募股權基金。而該次并購其與中國化工的合作,也體現了中國企業與基金強強聯合的一種更成熟的海外并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