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量產倒計時:“共享出行”或成商用爆點
近年來,自動駕駛技術取得新的突破,自動駕駛汽車量產也正逐漸成為現實。雖然距離真正的無人駕駛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在共享出行等新業態的支撐下,自動駕駛汽車商用顯然不再是夢。
谷歌是全球自動駕駛領域發展先驅,其自動駕駛業務分拆后成立了Waymo。Waymo為了加快自動駕駛汽車商用,推進測試進程,此前曾在加州建造了一座模擬城市。近期,三星公司的自動駕駛測試團隊也入駐了這個模擬城市,成為了Waymo的鄰居。
很顯然,在各國科技公司、汽車制造商,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甚至芯片公司、零部件公司紛紛入局自動駕駛領域的火熱形勢下,競爭必然會越來越激烈。因而,各大開發企業都相繼加大投入力度,并積極展開路測,以圖盡快完善各項技術,早日實現量產上市。
自動駕駛汽車量產成共識
2011年6月,美國內華達州正式通過了美國歷史上第一部允許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的法案,至此自動駕駛汽車測試開始加速,商用前景也日趨明朗。其后,自動駕駛發展浪潮開始席卷全球,引發群雄競逐。
2017年以來,宣布自動駕駛汽車量產時間表仿佛成為了業內的標準動作,各大公司似乎是有共識一般,或者真實原因是唯恐落于人后?根據目前的信息綜合來看,大多自動駕駛企業宣布的時間點都集中在2020~2025年之間,部分較為激進的如百度,則將量產時間提前到了2018年。
目前,我國正通過政策加持推動自動駕駛產業化發展,KUKA機器人電路板維修,推動該領域核心競爭力提升。
2017年4月,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將智能網聯汽車作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兩大發展方向一,并明確到2025年,高度和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開始進入市場。
2017年12月出臺的《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同樣將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視為人工智能產業化重點,并被列入明確率先突破的8大智能產品之一。
當前,在技術支持、市場升溫和政策落地的全方位推動下,我國的自動駕駛領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崛起機遇,量產形勢也頗為樂觀。
無人駕駛之路前途漫漫
自動駕駛的發展初衷,就是為了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性,解放車主的雙手,也就是為了達到無人駕駛狀態。近年來,雖然自動駕駛技術升級加快,在感知、識別等關鍵技術上進展顯著,但是就目前來說,距離完全替代人類還比較遙遠。
現在,已經上路的自動駕駛汽車基本上都處于L2、L3技術級別,也就是只實現了半自動駕駛,還局限于輔助駕駛層面。因此,自動駕駛汽車要想跨入無人駕駛這個門檻,必須在感知、決策、控制、執行等技術環節實現更進一步的突破,同時也需要5G網絡、高精地圖和自動駕駛芯片、傳感器等軟硬件技術與基礎設施的支撐。
因而,解放雙手顯然并不容易。好消息是,以Waymo為代表的部分自動駕駛企業已經開始測試L4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可謂一只腳已經踏入了無人駕駛,未來能否快速實現商用還有待觀察。
共享出行或成商用主場景
在自動駕駛汽車量產計劃紛紛出爐,上路測試一再提速的情況下,域內企業推動商用以實現盈利的趨勢也越發凸顯。在多年的高投入模式下,如果遲遲無法實現盈利,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顯然也不是長久之計。
特別是,技術的逐漸成熟、政策的加快落地,無不為自動駕駛商用提供了難得契機。而且,近兩年來,自動駕駛產業生態也基本打造完成,產業化過程所需的一切元素幾乎都已經到位。正因此,各大開發企業已經將目光看向了商業市場,并把出租車與卡車視為兩大商用場景。
在共享經濟席卷全球的形勢下,出租車等傳統出行業態已經逐步融入共享出行領域,而共享出行的互聯網屬性,顯然也更有利于推進自動駕駛汽車的初步商用。最為明顯的信號是,作為全球最大的打車企業之一,Uber在自動駕駛發展上可謂不遺余力。就連Waymo等其他外行企業,也都計劃進軍打車服務領域。
因此,當自動駕駛技術足夠成熟,各項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www.twshmhelmet.com,自動駕駛汽車或將借助共享出行業態,成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流,來到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