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業正努力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由傳統模式向現代化、智能化升級,伴隨而來的是各種先進技術和裝備的應用和普及。當下,具備搬運、碼垛、分揀等功能的智能機器人,已成為物流行業當中的一大熱點。許多人相信,在多重因素驅動之下,來勢洶洶的智能機器人擁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甚至會對物流運作模式和整個物流體系變革產生深遠影響。
機器人涌進倉庫
在近五年乃至十年來,中國的機器人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背后主要有兩點主要原因:一是近五年來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二是高質量、高附加值的需求。德馬泰克中國方案規劃總監鄧建一表示,隨著電子商務高速發展帶來物流業務量大幅攀升,以及土地、人力成本的快速上漲,智能化的物流裝備在節省倉庫面積、提高物流效率等方面的優勢日漸突出,因此越來越受到企業青睞,其中機器人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總體來看,目前在倉庫中廣泛應用的機器人,主要以承擔著搬運、碼垛、分揀等功能的機器人為主。
AGV機器人
AGV在國外的應用時間較早,目前已經在制造業、港口、碼頭等領域得到普遍應用,在國內逐漸也有部分企業重視并應用AGV來完成一些簡單的搬運任務。作為一種柔性化和智能化物流搬運機器人,目前以亞馬遜的Kiva機器人最具代表性,國內企業方面也紛在紛推出各自的產品。AGV機器人在我國汽車汽車制造業(主要是零部件制造)應用較高,其次在電力、煙草、乳品和飲料等行業也都有應用。可以說,AGV機器人是物流裝備中自動化水平最高的產品,是物流自動化系統中最具有柔性化的一個環節,幾乎囊括了所有物流裝備的技術。
碼垛機器人
碼垛機器人主要有直角坐標式機器人、關節式機器人和極坐標式機器人,碼垛機器人能適應于紙箱、袋裝、罐裝、箱體、瓶裝等各種形狀的包裝成品碼垛作業。從效率上說,碼垛機器人不僅能承擔高負重,而且速度和質量遠遠高于人工。從精度上看,每一臺碼垛機器人都有獨立的控制系統,極大地保證了作業精度,完全可以滿足物流碼垛作業的定位要求;從穩定性上講,目前最先進的碼垛機器人已經達到5軸和6軸,通過相應的科學、合理的剛性機械本體設計,使得機器人本體不僅適應高負重、高頻率的碼垛作業,還能適應分揀繁瑣、靈活性高的作業要求。
分揀機器人
揀選作業是由機器人來進行品種揀選,如果品種多,形狀各異,機器人需要帶有圖象識別系統和多功能機械手,機器人每到一種物品托盤就可根據圖象識別系統看到的物品形狀,采用與之相應的機械手抓取,然后放到搭配托盤上。目前抓取分揀機器人在倉儲物流應用不是很多,但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
機器人影響物流過程
目前談論最多的智能機器人是由工業機器人發展而來,而我國早在30年就研發出第一代工業機器人。只是經過發展變革,如今的智能機器人已經很有大不同。
實際上,應用于物流中的機器人發展到今天,大致可分為三代:第一代物流機器人主要是以傳送帶及相關機械為主的設備,為機器人原型,實現從人工化向自動化的轉變。第二代機器人主要以自動導引車(AGV)為代表的設備,通過自主移動的小車實現搬運等功能,以亞馬遜Kiva機器人為代表,該類型機器人依托AGV小車技術,實質上仍然需要人工完成揀選貨物操作,效率仍有待提升。第三代機器人在第二代基礎上,增加了替換人工的機械手、機械臂、視覺系統、智能系統,提供更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并且與現有物流管理系統對接更完善,具有更高的執行效率和準確性。例如Fetch&Freight等機器人產品,實現了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的轉變,由移動車體、機械臂和機械手組成,具備高度的自主性,能夠完成多種功能如物體識別、抓取、分揀及運輸等。
智能機器人之所以被冠以智能,并非只具有一般編程能力和操作功能的機器人,而是因為具有相當發達的大腦,利用中央處理器和傳感器,進行導航與定位、路徑規劃、智能控制。大多數專家認為,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智能機器人至少要具備三個要素:一是感覺要素,用來認識周圍環境狀態;二是運動要素,對外界做出反應性動作;三是思考要素,根據感覺要素所得到的信息,思考出采用什么樣的動作。
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必將改變傳統的物流運作模式,其中包括:減少從訂單到交貨的時間。機器人將會讓訂單從生產設施到分揀機器人到貨盤到包裝、尺寸定價到裝卸碼頭到集裝箱的運輸過程更加便利;減少錯誤和對逆向物流的需要,機器人記錄海量數據和以精準的精度審查數據尋找錯誤的能力,無疑會減少物流過程中訂單信息錯誤的發生,而所產生逆向物流的需求將會減少;減少勞動力負擔,機器人的使用將會減輕員工所承擔的體力勞動,例如長時間行走、裝卸和搬運超重產品等等。此外,機器人不需要食物和水,可以全天候工作,并且通過互聯網能與其他設備連接,這些對于傳統的物流模式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各方企業爭相創新
盡管我國智能機器人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但市場參與者顯然都已看到了潛在的機遇,2016年各方企業都在加緊進行產品研發和推廣,其中既包括德馬泰克、Swisslog等國際企業,也包括新松、機科發展等國內領先企業,還有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快倉、遠能等新興企業。
作為國內機器人產業的領導企業,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在7月舉行的2016中國國際機器人展上,攜全線新品盛裝亮相,其中包括打破國外壟斷國內首創的重載復合機器人。
隨著復合機器人市場規模日趨擴大,中、重載復合機器人也成為了市場新的需求方向。目前,新松公司移動機器人負載能力能夠達到80噸,工業機器人負載能力能夠達到500公斤。新松基于在重載領域研發優勢,在國內率先推出了采用麥特納姆輪的重載復合型機器人,其車體負責能力能夠達到2噸,機械手負載能力能夠達到50公斤。該重載復合機器人已經在控制系統、運動單元、搬運單元全部實現國產化,可以實現全方位靈活運行。重載復合機器人研制成功國內首創,在國際上也是率先推出的,標志著國產機器人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2016年一些企業也在跨界進入這個領域。例如,5月25日,美的集團發布公告,庫卡機器人,公司計劃通過境外全資子公司MECCA以現金方式全面要約收購庫卡集團的股份,希望借此共同開拓機器人藍海。更值得關注的是,9月1日菜鳥網絡也正式發布了一款名叫小G的末端配送機器人,身高1米左右,能承載約10~20個包裹,在接受指令后,可自動規劃最優配送路徑,將物品送到指定位置。據菜鳥網絡相關負責人介紹,小G的能力是基于自主感知、智能識別、運動規劃等多項關鍵技術,采用電動驅動方式,單次投遞費用與人工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同時保證對環境的零污染;與無人機相比,小G載重量大,續航里程高,同時也更為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