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如何發力?
我國機器人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40年的探索,行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整體而言,我國機器人發展的底子薄、力量弱,應抓住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的契機,借大勢、謀大局,努力構建機器人產業新體系。
日前在廣州舉行的2017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峰會以智能引進未來,創新改變世界為主題,與會者重點圍繞機器人研究應用、產業發展、創新融合等內容展開交流,共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計。
政策助推市場加速擴容重復建設亟待布局優化
工業機器人發展切不可一哄而上
當前,無論是國際還是我國市場,工業機器人均占據六成以上的份額。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持續擴大,產業發展迅猛。
發展勢頭猛
在制造業轉型升級、智能制造的推進過程中,市場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日漸增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介紹,去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7.24萬臺,增長34.3%;銷量在8.6萬臺左右,增長26.5%,占全球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的30%。我國的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已經超過了30萬臺,占全球市場保有量的10%以上。
有預測認為,今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有望達到11萬臺,到2020年超過20萬臺,比2015年增長近2倍。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將達到100萬臺,比2015年增長近3倍;诋斍暗陌l展勢頭,業內的預測已大幅超過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中(2016~2020)的數據。
工業機器人已在焊接、搬運、噴涂、裝備、控測等高危作業中被廣泛使用,在汽車、電子、家電、醫藥、食品、橡塑等生產線上被集中使用,成為智能生產線物理單元的主角。工業機器人產業盡管總產值不夠大,但其在工業和制造業中被廣泛集成應用顯著提高了工業和制造業的質量,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節省了人工,降低了成本,實現了精準制造。李毅中充分肯定了工業機器人的帶動作用。
得益于國家對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研制和產業化的大力支持,行業產品技術含量逐步提高。如今,我國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已經基本掌握了工業機器人的本體設計制造技術、控制系統軟硬件設計技術、運動學和軌道規劃等技術,在微控制和微處理器技術方面更是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能已經開始應用到機器人領域,隨著高性能、智能感知與控制技術,人機共融技術,高精度運動與姿態控制等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研制獲得突破,工業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將得到明顯提升。
盡管工業機器人產業還處于成長期,但基于高技術、大市場的特性,產業發展已經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李毅中在調研中了解到,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多在15%左右,遠高于制造業6%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應用工業機器人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其溢出效應非常明顯。不少廣東企業工業機器人的投資成本在兩年左右就能回收,快的一年就回收了。
核心競爭力缺失
盡管發展較快,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始終存在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因技術水平不夠高,國產機器人的精度、壽命、可靠性有較大的差距,影響了國內企業使用國產工業機器人的積極性,自主品牌占有率低。目前,國內市場六軸以上的高端機器人85%是國外的品牌。同時,使用密度較低。目前,我國制造業萬名工人擁有的工業機器人只有40臺,2015年是36臺。雖有所提高,但只有國際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不及發達國家的15%。且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普遍。據統計,我國機器人生產企業有近千家,其中大部分是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不少企業對技術研發不夠重視,關鍵零部件、元器件缺失。
對于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李毅中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政府引導推動,做好布局規劃。李毅中建議在現有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等文件基礎上,針對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各種特種機器人等不同類別制定更為詳盡的工業機器人發展線路圖和時間表。目前,工業機器人產業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沈陽、哈爾濱、重慶等地的發展已漸成氣候。在空間布局上,沒有必要在各個地區都搞工業機器人研發制造,但是要在各地普遍推廣使用。李毅中強調,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制造要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遍地開花,要合理布局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制造中心,強化產業配套和區域分工合作,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產業群體。同時,要進一步細化前沿的智能機器人的發展規劃,在加快發展的基礎上,防止一哄而上。
二是整合研發制造力量,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短板。組建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力爭在短時間內突破一些共性技術。密切關注國際智能制造前沿技術的發展,積極開展新型感知、智能控制、人機協作等前沿技術和關鍵技術攻關,搶占產業制高點。
三是以集成應用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帶動產業發展。建議采取專項基金和貸款貼息等方式,引導企業采用國產工業機器人。在目前工業機器人集中運用的汽車、電子、家電等市場之外,針對機械、仿真、化工、制藥、危險品以及消防、搶險等特殊作業這些存在潛在需求的行業,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帶動性強、關聯度高的典型示范,并針對某一行業的特殊需求集成應用,形成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研制一批有針對性的高端產品,加大示范應用和推廣。
四是將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KUKA機器人維修,鼓勵國際并購,擴大自主品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引入全球優秀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及研究機構進行戰略合作,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通過并購掌握行業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實現再創新。
創新引領換道超車
理性規劃機器人產業發展路線
回顧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歷程,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智能制造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朱森第認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經歷了第一個十年(1985年~1995年)的科技攻關階段、第二個十年(1995年~2005年)的發展低迷階段、第三個十年(2005年~2015年)的井噴式發展階段,現在正步入第四個十年(2015年~2025年)的產業躍升階段。
對于后三十年機器人的發展,朱森第建議要以創新引領產業發展,變彎道超車為平行超車甚至建道超車,力爭使多項顛覆性技術突破來自中國,世界級機器人強企來自中國,使中國機器人產業水平世界領先。
著力創新理性發展
國家及地區產業政策的支持,為中國的機器人市場應用提供了強勁增長動力。國內自有品牌機器人的銷量占比逐步提高,但是市場份額的提升并不容易,在這個產量和市場均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國內自有品牌的市場占比僅在1/3左右。產業的黃金發展期能否持續?我國能否按規劃時間點成為世界機器人強國?這些問題都值得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