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公交上路無人駕駛尚遠
試運行的智能駕駛公交阿爾法巴。
12月2日,阿爾法巴智能駕駛公交系統在深圳上路,這是全球首次在開放道路上進行的智能駕駛公交試運行。
公交方向盤會自己動,公交能感覺到行人、車輛而避讓繞行智能公交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但也有人憂慮,智能公交安全嗎?現行交通法律法規允許智能公交上路嗎?發生交通安全事故責任怎么判定?
阿爾法巴配有司機
此次阿爾法巴在福田保稅區試運行的福保線,全程約為1.2公里,總共3個停靠站。車輛繞環線行駛一圈的時間約為810分鐘。
阿爾法巴是由深圳市海梁科技有限公司攜手深圳巴士集團、安凱客車、中興通訊、南方科技大學等企業和高校,聯合打造的智能駕駛客運巴士,可搭載25名乘客,采用純電力驅動。從外觀上看,與普通公交并沒有太大區別。
盡管有媒體將阿爾法巴稱為無人駕駛公交,但在所有試運行的車上,還是都配備了司機。在行車過程中,司機雖然手扶在方向盤上,但并沒有真正對方向盤進行操作。開這個車一天都不會累。司機高師傅說。
據高師傅介紹,司機的工作主要是監控車輛,非緊急情況下不用扶方向盤:阿爾法巴的方向盤會自動轉動,調整行駛方向。遇到紅燈車子也會停下來等待。不過一旦出現突發情況,司機可踩下剎車迅速實現對車輛的人工接管。
‘阿爾法巴’是智能駕駛大巴,而不是無人駕駛大巴,試運行期間也不載客。海梁科技的新聞發言人穆毅表示,阿爾法巴的駕駛主體是機器,司機作為監控干預,能有效降低公交A牌司機勞動強度,增強公交運營安全性,有效解決公交行業司機難招的問題,提升公交系統服務水平。
七道技術防線保安全
在為阿爾法巴喝彩的同時,也有人提出了疑問:機器真的安全嗎?
中國無人駕駛技術發展的重點還是安全。國防科技大學教授賀漢根說:研究無人駕駛,是希望通過技術實現安全駕駛,因此人開車與機器開車之間的互補更為關鍵。
安全對于公交來說至關重要。深圳海梁科技公司董事長胡劍平介紹,阿爾法巴其實是一個智能公交整體解決方案,集人工智能、自動控制、視覺計算等于一體,具備包括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GPS天線等感知設備在內的7道安全防線,再加上司機的人工把關,大大提高車輛的運營安全。
目前,阿爾法巴已實現自動駕駛下的行人、車輛檢測、減速避讓、緊急停車、障礙物繞行、變道、自動按站停靠等功能。
比如,安裝在車頭的攝像頭具備分辨紅綠燈和辨識道路標示線等功能。穆毅表示,KUKA機器人維修,系統根據攝像頭獲得的信息自動判斷該走還是該停。其余如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設備,則可以觀察到周邊來的人和車輛,避免發生事故。
據介紹,阿爾法巴在試運行之前,已在深圳進行了4個月的測試,累計測試里程約8000公里。經過前期測試,‘阿爾法巴’已經達到了公交試運行的要求。深圳巴士集團董事長余鋼說。
余鋼介紹,接下來,阿爾法巴項目將拓展到深圳壩光生物谷、南方科技大學等區域,將深圳打造成為全國智能駕駛公交示范城市。
無人駕駛尚無法律規范
雖然阿爾法巴已成功上路,但無人駕駛與普通大眾的生活,仍有一段距離。
無人駕駛與當前法律是有沖突的。廣東鑫涌律師事務所律師許宜群表示,2011年修訂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并未把無人駕駛的問題納入考慮。根據現行法規,機動車必須由合格的駕駛員按規定進行駕駛。
阿爾法巴即便從技術上已經可以實現無人駕駛,也必須配置一名司機。因為沒有司機的車是不允許上路的。深圳巴士集團工作人員羅嵐解釋。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傳福認為,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未來的挑戰之一就是法規,只有法規出臺才能促進更多的技術發展:技術一直在迅速向前發展,真正形成障礙的還是法規。
在清華大學智能網聯汽車與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看來,真正要實現自動駕駛、無人駕駛,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出臺相應的上路規定:希望盡快能有法規出臺,促進產業發展。此外,在智能駕駛公交發生交通安全事故時,責任如何判定也是一大挑戰。
智能汽車撞了人,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是判車的故障,還是判司機的責任?廣東深亞太律師事務所徐黎明律師表示,智能駕駛是新生事物,一旦出現交通事故,KUKA機器人維修,按原來傳統的方法去認定責任,必然會存在一定困難。
無人駕駛的政策制定,是一個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國家ITS中心副主任孟春雷表示,要發展無人駕駛,首先應該從法律層面解決準入問題,從而推動該領域標準、規范,乃至理念的一系列改變,為自動駕駛創造良好的發展和普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