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由“機器換人”向“機器人換人”轉變
農業物聯網有著全面高效的信息管理機制,可以實現農業技術應用的全面管理、有效執行管理,實現農業機械的科學調度、高效利用和合理運營。收獲機器人、無人機自動噴藥、無人駕駛整地機械正成為當前智慧農業研究的熱點,將在不久的將來實現產業化。
發展農業機器換人,并非簡單地以機器代替人力,而是需在大數據、云計算等人工智能技術協同推進下,實現柔性化和智能化作業。十二五以來,智慧農機給現代農業注入了強勁活力,以位于慈溪市龍山鎮的寧波海通時代農業為例,其建有1400平方米智能溫室和13850平方米連棟大棚以及配套的標準大棚13萬平方米,育苗中心已形成年供種苗4500萬株,建成了農業環境監控物聯網系統、太陽能光伏和蟲害控制系統、質量追溯及展示系統等集一體的綠色農業管理模式,在300畝設施栽培區引入物聯網控制技術,在650畝噴滴灌設施區安裝智能化噴微灌施肥系統,庫卡機器人,實現了對農業的數字化管理,使生產更加精準科學。
慈溪市金穗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牽頭負責人邱杰波通過對區域內30多戶種糧大戶無人機統防統治需求調查,看到了無人植保飛機的商機。今春,機器人維修,他將從統防統治小麥赤霉病開始,然后推廣到上萬畝稻田。據他介紹,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一架無人機相當于15至20臺機動噴霧機效率,成本僅為1/10。一年3次機動噴霧機統防統治需3工至少450元,無人機只需30元,市場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