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上世紀最后30年的發展,中國機器人產業在進入21世紀后迎來新浪潮。被寄予厚望的中國機器人,還有哪些待解的疑問?
AGV移動機器人到倉庫取貨,搬運給工業機械手自動裝配,KUKA機器人維修,再傳送到自動噴涂區,最后成品入庫車間沒有工人,所有崗位均由機器人獨立完成。如此場景,在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的數字化無人工廠里,隨時可見。
這僅僅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化的一個縮影。經過上世紀最后30年的發展,中國機器人產業在進入21世紀后迎來新浪潮。
這是一個分水嶺,中國機器人實現了由技術研發向技術應用的轉變。尤其是在2014年,中國的機器人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國家十一五863計劃先進制造領域專家組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王田苗對記者說。
2013年,中國以3.7萬臺的工業機器人銷售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繼續高速增長,達到3.36萬臺,同比增長32.5%,預計全年達到4.5萬臺。
機器人革命有望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將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他還說,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們不僅要把機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盡可能多地占領市場。
這是迄今為止,中央高層對機器人產業發展最直接、最明確的表態和支持。接受采訪的多位業內專家均表示,這番表態給成長中的中國機器人產業打了一劑強心針。
被寄予厚望的中國機器人,還有哪些待解的疑問?
市場空間還有多大
在北京理工大學智能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高峻峣看來,中國機器人產業化找準了時間點,正好處在國內市場趨向增長的節點上,避免了產業化過程中的各種阻礙,少走了很多彎路。
從十五開始,中國的機器人技術發展方向有了重要調整,從單純的研發機器人技術向機器人技術與自動化裝備擴展,并將中心任務定為:研發面向先進制造的機器人制造單元及系統、自動化裝備、特種機器人,促進傳統機器的智能化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十一五期間,國家更是將機器人技術的重點放在人機交互等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上,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技術裝備,應用于IC、船舶、汽車、輕紡、家電、食品等重點工程和行業,以打破國外公司在大規模自動化制造系統中的壟斷,加速機器人技術的產業化發展。
高峻峣告訴記者:我國機器人從技術到應用的轉化還需要時間,2000年以后的應用轉化是成功的,方向也是正確的。
眾多業內專家的一致認為,中國機器人市場在上世紀30年的積累后迎來了持續釋放的過程,未來必將爆發式增長。
近幾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的推廣主要基于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能夠實現自動化生產、智能識別、安卓系統操控的工業機器人,正成為不少裝備制造企業解決人力成本上漲壓力的利器。比如,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此前就高調表示,將建設無人工廠。
有數據顯示,2004~2013年的十年間,中國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增長了3倍。
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的價格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走低,幾年前20萬元的機器人,現在只需要幾萬元。
更多的企業轉而用機器人替代人工。王田苗說,在生產者看來,用機器人少了很多麻煩。
在珠三角、長三角等中國傳統制造業的聚集地,更多的無人工廠陸續出現。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就每萬名制造業工人的機器人保有量來說,韓國為396個,日本332個,德國273個,世界平均水平58個,而中國只有23個。
有機構預測,對比發達國家制造業機器人密度,中國在汽車、電子電氣、食品飲料、化工、塑料橡膠、金屬制品這六大工業領域,未來幾年需要108萬~240萬臺工業機器人,占工業機器人總需求量的約70%。若以每臺20萬元計算,工業機器人產值空間在3100億~6880億元。
中國以前的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汽車制造業,范圍很窄,但是近幾年應用領域已經逐步拓展到金屬加工、食品飲料等行業。上海交通大學[微博]機器人研究所博士頓向明對記者說。
他認為,未來電子行業將成為重要的工業機器人市場,特別是電器制造、手機生產這一類工廠。而光電、鋼鐵、生化制藥等行業,也會因生產環境的限制而有更多工業機器人應用。
國產機器人只能做外殼嗎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統計,截至2014年9月,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428家,其中1~3季度就增加了175家,占到總數的41%。
一位機器人研究專家告訴記者:一些企業看到機器人的市場前景就涉足這一領域,但很多企業根本就不具備生產能力,既無基礎也無技術,就是打腫臉充胖子。
在他看來,即使是一些有備而來的企業,也基本停留在組裝、仿制階段。很多企業就是把國外的產品拆開后,按照產品構成買材料組裝。9個月間增加了175家企業,這肯定不正常。那些渾水摸魚的企業如果只靠模仿、山寨,肯定成不了氣候,反而會擾亂整個市場,甚至敗壞國產機器人的名聲。
不過,對于眾多業內專家來說,國產機器人目前最突出問題還是無法掌握核心零部件技術。盡管在過去40年,中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技術攻關,結果并不理想。
這是因為我們的研發與應用不對等,很多技術在實驗室可能很完美,但在生產中暴露出各種問題。高峻峣說。
他說,國產機器人的短板主要有二:應用系統開發不足,核心零部件缺乏。
我們在機器人應用系統設計上的經驗少。機器人不是買回來就能用,而是需要二次開發。比如焊接機器人,工廠需要開發一套焊接的應用系統,才能讓它工作。王田苗說,中國的很多機器人生產企業具備整機生產能力,但無法進行復雜的后期系統開發,應用系統不僅代表技術實力,更具有高額的利潤。
北京理工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現為智能機器人研究所)退休教授陸際聯告訴本刊記者:中國的機器人產業鏈還沒有形成,即使像新松這樣的公司,它的減速器、電機、軸承等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也都是采用國外的。比如說軸承,我們也有企業生產,但是工藝和材質無法與國外相比。
王田苗的統計更加直觀地表明了這一點:國產機器人中80%~90%使用國外減速器,60%~70%使用的是國外電機、40%~50%使用國外控制器。
這等于說我們的國產機器人能做的就是外殼,核心部件全都是國外的。這就增加了成本,使得國產機器人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王田苗說。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衛明也曾就這一問題明確表示,中國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件受制于人,基礎配套能力滯后,整機面臨空殼化。
是否會陷入高端產業低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