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機器人帶著您的外賣即將到達電梯?奎c,請憑手機尾號及時取餐。”在虹口區北外灘國投大廈八層,記者的手機傳來這段話。十幾分鐘前,記者通過外賣平臺訂購一份餐點,預留的地址就是這里。根據機器人上端的屏幕指示,記者輸入取件碼,機器打開,露出內部儲物空間,外賣就在其中。
近日,虹橋萬科、國投大廈、金橋國際中心等上海部分寫字樓引入機器人送快遞和外賣,它們能將包裹和餐點送到消費者面前。在這之前,KUKA機器人維修,大部分機器人承擔的還是“點對點”貨物轉運,由人工進行“最后50米”或“最后100米”的分發。
記者走進國投大廈接待大堂,就看到一臺半人高的柜式機器人倚墻充電。大堂接待人員說,按照內部規定,外賣員不能進入辦公區,大堂內設置了一張外賣接收桌,外賣員與訂餐者在此交接。有了機器人后,外賣員將餐點送來后,可掃描機器人頭部屏幕上的二維碼,輸入用戶信息,庫卡機器人,放入餐品,再由機器人進入辦公區域配送。
記者現場下單,當外賣員將餐點送來并按流程放入機器人“肚子”后,它就離開充電座,向辦公區滑行,在臨近門禁時,門自動打開。機器人徑直駛向電梯廳,電梯門應聲而開。機器人隨著電梯上升,到達八層。緊接著,記者手機響起,那是機器人通知用戶取餐。送餐完畢,機器人乘坐電梯回到大堂。
據悉,這些在寫字樓服務的機器人是上海本土企業YogoRobot研發的Kago3。這批機器人不僅通過物聯網與寫字樓的門禁、電梯系統打通,實現機器人自動開門、上下樓、充電等,還開始與外賣平臺合作,將系統與外賣平臺數據打通,使外賣員將餐點放入機器人“肚子”所花的時間更短。
YogoRobot創始人趙明說,“最后50米”配送要求越來越高,選擇智能化終端是大勢所趨。不少寫字樓出于安全考慮,禁止外賣員、快遞員進入辦公區域,這使得寫字樓內用戶的“門對門”配送需求難以滿足。“跑腿機器人”成為一種解決方案。但這種機器人在市場上普及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需要轉變用戶習慣,庫卡機器人,需要產業上下游聯合培育市場。
國投大廈物業負責人耿永軍說,“跑腿機器人”讓他們意識到,物業服務可與新技術結合,打造智能樓宇,“在未來的寫字樓里,也許看不到服務人員,但智能終端、智能機器人可以解決客戶各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