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秦聰聰 通訊員 毛瑞鋒
12月20日上午,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6號樓3號手術間,醫院院長、全國著名微創外科專家胡三元教授主刀完成一例袖狀胃切除手術。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手術新添了一位“硬核”助手——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經查閱相關文獻及數據庫,這是山東省第一例由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輔助參與完成的袖狀胃切除手術,也是我國首次將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應用于超級肥胖病人的袖狀胃切除術中。
女孩減重手術,
機器人“上崗”
19歲女孩青青(化名)近日慕名來到山一大一附院(省千醫),希望通過袖狀胃切除手術實現減重目的。身高170厘米,體重299斤,BMI指數達到52;雖然目前生活自理沒問題,但她稍微一活動就感覺憋喘無力。減肥,成為青青的迫切需要。
根據其病情表現和檢查結果,胡三元教授認為,青青在患有極重度肥胖的同時合并2型糖尿病,如不及時治療,肥胖相關的心、肺、運動及生殖系統并發癥會陸續出現,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術前會診討論,結合家屬意愿,醫院決定啟用最新的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來輔助手術。
12月20日上午9點,記者來到山一大一附院(省千醫)6號樓3號手術間。此時麻醉已經完成,主刀醫生胡三元教授及參與手術的醫護人員就位。
鋪無菌單,建立氣腹,置入腔鏡,并在腔鏡監視下,開操作孔,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的四只機械手臂分工明確,將操作器械通過穿刺通道置入患者腹腔。
隨后,胡三元離開手術臺,來到不遠處的控制臺前坐下。在他的操作下,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正式“上崗”……
視野更清晰,
“手臂”操作更靈活
首先要顯露幽門,將胃大彎側、胃底完全游離。
胡三元雙手伸進操作桿,輕輕捏夾移動,雙腳激活能量平臺,機械臂根據指令,在患者腹腔內各司其職、配合默契,在布滿細小血管、神經組織的腹腔內靈活翻轉。
據介紹,脾臟與胃距離很近,且交通血管豐富,若游離不仔細,容易造成脾臟損傷及大出血。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可提供最大可以放至15倍的立體三維高清視野,與傳統的腹腔鏡成像系統和開放手術相比,組織、器官的解剖構造和神經血管的走向更加一目了然。
將胃大彎側、胃底完全游離后,胡三元教授在團隊自研的專用引導管標記引導下,采用內鏡下切割閉合器距幽門4cm處沿大彎側切除多余的胃體、胃底。
“手術大概切除了患者70-80%的胃。”胡三元說,對比腹腔鏡的直線操作器械,機器人的可操控性更強,不僅可以540度旋轉,使得原本在腹腔鏡系統下難以完成的某些動作可較為容易完成,還可以模擬人的手腕在狹小的空間里進行操作,快速完成分離、轉動等操作。
切割完成后,縫針、縫線被送入患者腹腔,胡三元教授開始進行切緣處縫合加固。猶如鉆入了患者腹腔,借助機器人手臂精確快速地完成了縫合、打結等一系列動作。
醫生得“解放”,
將“操刀”更多手術
隨后,被切除下來的胃組織通過患者腹部戳孔取出。手術順利完成,在整個手術操作過程中,幾乎沒有出血。
胡三元教授還有一個手術感受——輕松。
“借力機械臂,能消除手術醫生可能會有的手腕顫抖,降低手術風險,提高手術的精準度;同時,坐著操控機器做手術,不像傳統腔鏡手術需要長時間站立,能有效節省醫生體力。”胡三元說。
當然,坐在操控臺邊的壓力并不比手術臺上小。胡三元教授指出,手術機器人對操控的醫生、護士和助手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參與人員必須參加培訓,獲得相應的資質,才能操作機器人完成手術。目前,胡三元教授團隊已有4名醫生順利完成相關培訓并取得資格證書。
此次“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應用,標志著山一大一附院(省千醫)進入“機器人精準微創手術”時代。胡三元教授表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可廣泛應用于肝膽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婦產科等臨床科室,將在醫院各領域的復雜外科手術中發揮作用,提升醫院疑難病癥診治水平。
同時,醫院此次引進最新的擁有雙操控臺的第四代頂級配置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既可以方便兩名大夫同時操作,也可用于教學及培訓。
主刀醫生不在手術臺前,而是坐在一邊的控制臺旁;雙手伸進操作桿,不遠處機械臂隨其雙手靈活運作;鏡下器官解剖、血管神經走向一目了然,猶如置身3D影院……
12月20日,山一大一附院(省千醫)首將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應用于超級肥胖病人的袖狀胃切除術中。
,KUKA機器人維修,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KUKA機器人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