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外歸國創業大軍的一員,李群自動化從最初就堅定了中國產業升級需要大量工業機器人參與其中,而未來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將出現爆發期。
在接受采訪時,石金博表示,公司名字中的“李群”實際上是一個做機器人分析和機器人研究的數學工具。
據介紹,目前李群自動化不但有整個機器人的完整設計體系,同事還擁有自主研發的控制器和操作系統。石金博以智能手機為例,目前智能手機的流派有三類:蘋果為例的硬件系統都是自主研發的,另一類是三星、華為這類只做硬件,而操作系統選擇安卓,還有一類就是OPPO和VIVO,更多的是做營銷,其他的選擇外包。
“李群走的就是蘋果的路線,我們走的就是把硬件的整個正向設計、主板的設計、包括操作系統的設計都掌握在手上,因為我們認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的遇到需求去快速迭代,去達到一個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情況。”石金博表示。
談及工業機器人的未來發展,石金博表示,如果真正在未來,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當一個機器人或者機器手臂在使用的時候,不再是你要用專業的各種語言去編程,而是只需要你進行篩選,比如你說拿個東西,然后就不斷有人問你,你要怎么拿,你一直在選,像行為一樣知道的時候,你就很快把機器人用起來,那這個時候機器人它就可以真正成為一個工業消費品。
在石金博看來,只有現在把控制系統機器人做好,再在基于這個部分不斷的積累應用,而當應用能夠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去結合數據,那它可能就完整的解決了一個智能制造所有的元素。
以下為采訪文字實錄:
記者:我們先問一些石總個人的一些,因為我還想了解一下,您是在我們那個榜單上里,您目前站在公司里面的話目前整個您抓的還是技術的部分,整體的。
石總:我整體運營和市場銷售,技術的部分我已經不涉及了。
記者:就研發的部分你已經不去具體的去。
石總:研發我們有CTO,我就不參與,相當于我參與產品定義。
記者:公司運營,然后你每天的日程基本上也是以整個銷售運營、管理。
石總:管理,對。
記者:那整體的整個智能解決方案產品生產,因為現在我們李群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的一個產品的一個形態,那接下去還會有一些什么樣的延伸嗎?比如說進一步的一些場景的探索、進一步的一些創新的空間。
石總:我覺得創新其實現在只是做到了我們認為是對方的Mental的部分,那實際上還有一系列,我有了一個基本面的硬件和系統,更多的是要在一個一個領域去做更加縱深性的功能性的開發,就像比如說蘋果,蘋果其實對方的Mental,剛開始蘋果的APP很少的,其實就是一個基本打電話再加點天氣什么什么的,那對我們來說后面的重點實際上就是在一個領域培養,比如說有沒有可能在比如說這個濕紙巾或者是類似于機器人分揀的這個上面,或者說機器人的比如說打磨、涂膠,我去把它再培養出像微信,像這種類似于基于我這個平臺的一些粘性功能性的產品,讓它進行更深的深入。
記者:所以在整個的行業的選擇上面,您剛提到的那些。
石總:行業的話會是主要以從產品的行業上主要分成3C新能源就是電池的整個制造,然后是消費品,那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行業我覺得也是李群的一個很大的特點,我們參與定制了國家的叫工業機器人操作員的國家職業標準。
石總:這個其實是影響非常大的,因為國家現在講智能制造,那你整個的這個人才,機器人你要有人來用,所以從教育這個領域來說的話,那如果定義什么樣的人具備這個機器人操作的能力,國家已經把它上升到一個國家層面去定義標準,然后所有教育要圍繞著這個標準去制定課程和考核,那我們現在是參與這個標準的制定單位,而且我們是唯一一家國產機器人公司參與這個標準制定。
記者:那像其他的參與標準機制制定是一個什么樣的?
石總:更多的是一些做培訓的或者是一些研究機構,我們是唯一一個機器人產品。
記者:產業的參與者。
石總:我當時跟他們定義的很清楚,我說我有大量的使用場景,而且很重要是李群的機器人是我全自主的,也就意味著以后在這種比如說即使是制造過程比如以后的操作要如何維修,懂機器人我們都有全套的技術和產品支撐,這樣的一個好處就是我能夠提供你這個一個操作員他需要的任何能夠,我可以完全提供產品和這個來支持他的培訓。
那我當時跟他們講了一個故事,就是李群在沒有這些之前,其實我們的工程師都是自己培養的,那我自己培養過程中他們給我講了一個讓我很興奮的一個消息,就我的一個技術服務的工程師,我的所有給他的培訓都是基于我的機器人的,我要教他怎么理解機器人、怎么理解客戶這些。然后他到客戶端,客戶端有一臺安川的機器人,他們之前是碰都沒有碰到過的,但是客戶這個機器人出問題了,然后也安川那邊服務很慢,然后我的工程師花了一天的時間,通過理解機器人開始的時候就幫他解決了。那這說明實際上機器人大同小異有很多原理上,其實你關鍵是賦予他能力,那他的這個能力培養是要對本身的系統性的培養,所以這就給了我很強的信心,我覺得李群我們的這種如何培養工程師的這個部分,其實是可行的,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個標準里面,我們起到角色我就跟所有人講,我說我愿意貢獻這些經驗,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他具備機器人操作的能力,而且從我們整個標準制定大家達成默契,以后我們這個標準更多的實際上是要圍繞國產機器人去做,因為這些人才是真正的能夠支撐我們發展的,所以這個其實是我們在教育里面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布局。
記者:那在那個代替手工的部分,也是你們著力要解決這個痛點嗎?就像您剛剛提到很多飛鏢的這一群,每一個生產不同的領域、工業制造的領域、生產領域的能耗都特別多,然后你們每一次都要去跟客戶,等于是跟他攜手研發,有一部分是全新的研發。
石總:全新的研發并不是一種,我給你看一頁,就是這樣的,(又變了,工業機器人維修,你這個好像是每一次都要重新連一下)。
記者:可能就需要您看一下里面哪些內容是不太方便。
石總:我知道,你們是要發給別人,沒問題,我們有對外發布的版本。
其實它的邏輯是這樣子的,每個領域都有它特別的功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