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對話機器人完成預診與治療方案推薦,「萬靈盤古」將AI投向了精神科市場
近年來,以人工智能賦能醫療產業成為醫療圈內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相關公司也風生水起。不過,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大部分公司還主要聚焦在醫學影像、腫瘤篩查等方面,而在另一個常常被忽略的領域同樣亟待AI來提高診療效率,也就是精神科。
北京萬靈盤古公司選中的恰恰是精神科疾病這一看似冷門的市場。萬靈盤古公司創始人紀俊認為,工業機器人維修,這一看似小眾的市場其實蘊藏著更大的價值。
從市場基礎來看,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各類精神障礙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人數超過1600萬。也就是說每13個人就可能有1個精神障礙患者。但與之相對的卻是精神科醫療資源的嚴重匱乏,目前中國精神科醫生僅2萬多名,而按照要求4萬以上精神科醫生才能基本滿足最初級需求。再加上醫生水平參差不齊,在精神科診療中存在大量漏診、誤診的現象。
平均每個精神科醫生與患者的問診時間只有10-15分鐘,即使是專家也往往無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對患者進行面面俱到的診斷。紀俊表示。
由于精神科主要以談話和量表評估的方式進行診斷,不依賴生化檢驗指標,所以用AI技術來進行診斷就更為直接,也更容易實現。
萬靈盤古聯合北大六院開發的萬靈云系統相當于一個對話機器人。患者在與醫生面對面診斷前,需要先在其心鏡APP上與系統對話,并填寫對應的題組,系統會按照對話內容進行自然語言處理,將對話條例指向診斷條目,并結合患者主訴情況、及其家族病史、既往病史等做成一個全面的預診斷。在醫生端,醫生會根據后臺中收集到預診結果有針對性的做成進一步的問診,提升診療效率,并降低誤診率。同時,其系統還將給出預后情況,給出治療方案、用藥建議。
在初診后,患者還可以持續使用其系統完成情緒、用藥情況的記錄,方便醫生進行后續的復診與隨訪。
據介紹,其數據來源主要依靠科研課題項目,依托多中心的國家級隊列數據,結合了醫生與患者對話模式、標準評估量表、以及病歷數據的提取進行建模與訓練。數據的時間跨度從2009年延續至今,涵蓋了同一患者從初診到治療效果追蹤、調藥情況等情況。
不過,如果僅僅從提升診療效率角度出發向專科醫院銷售軟件系統實現商業變現,市場較小,這也是很多AI醫療公司目前遇到的共同問題。所以,萬靈盤古結合目前整體醫療市場的情況,KUKA機器人維修,還將綜合醫院納入了商業模式。
紀俊表示:精神障礙問題很多反應在生理層面,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很多人有胸痛等癥狀,但是去心內科檢查并不能發現異常。而醫院又缺少跨科室的聯合會診,這時候AI醫生就派上了用場。我們的系統可以成為綜合醫院心內科、神內科等科室的附加評估項目,為患者做廣譜性的檢查。
此外,萬靈盤古還將診斷與治療打包在一起,形成診療閉環。在院外,其系統將給患者提供非藥物干預的治療方案,這類似于精神科的Keep,按計劃定期推送方案,配合藥物治療,讓患者在心理層面重新認識環境,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這也將是萬靈盤古的另一收入來源。
據了解,其系統將于明年申報二類醫療器械認證。在獲得認證后,公司計劃在2019年將其平臺作為診斷工具在互聯網平臺面向C端推廣。而此前,公司將以醫院渠道為主。另外,公司還將商業保險公司探索定制保險、與藥企合作進行藥品上市后真實世界研究、與體檢中心探索精神項目檢測,以及面向鐵路、航天等類型B端客戶探索多種合作的可能。
萬靈盤古公司成立于2016年9月,并于當年11月獲得645萬元的天使輪融資,由天善資本領投、信元資本、優勢資本跟投。目前萬靈盤古正在進行Pre-A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