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百箱爭鳴:BAT京東小米換個維度再打價格戰
自從亞馬遜發布人工智能音箱Echo后,人工智能音箱就開始在全球范圍悄然流行,無論科技巨頭還是初創公司都開始進入這一領域,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亞馬遜推出的Echo已經占據了500萬家庭,讓其他廠商認為有利可圖;另外就是智能家居的發展,在人工智能音箱沒有出現之前,包括蘋果在內的多數廠商都欲通過手機控制智能家居,讓手機作為智能家居的中心。
但由于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手機私密性太強等問題,廠商逐漸開始拋棄手機將人工智能音箱作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
正是因為如此,全球廠商先后進入人工智能音箱領域內。
例如,谷歌發布GoogleHome,微軟聯合曼哈頓推出人工智能音箱,而蘋果則是推出了HomePod。在這些廠商中,亞馬遜的Echo主要是為電商服務,KUKA機器人電路板維修,其可以根據用戶習慣為用戶推薦商品,同時,還能提供海量互聯網音頻內容以及實現控制智能家居。
而谷歌以及微軟的人工智能音箱主打內容服務和控制中心,畢竟在微軟沒有推出人工智能音箱之前,Cortana已經實現控制多種智能家居設備,還可以與人類進行有趣的對話。
蘋果的人工智能音箱不同于其他廠商的智能音箱設備,其主打功能就是音樂播放,還是目前世面上音質最好的播放設備之一。
在價格上,這些動輒都是上百美元,而蘋果的HomePod則是349美元。
在國內市場上,BATJ等已經發布人工智能音箱,在這些人工智能音箱當中,其功能都是提供互聯網音頻內容或者生活服務等,例如查地圖、繳費等。
近日,小米也進入人工智能音箱領域,其發布了299元的人工智能音箱,其不僅可以充當生活秘書還可以充當智能家居中心,目前已經可以控制旗下8大類智能家居設備,同時還開放SDk,庫卡機器人,望更多加廠商加入小米陣營當中。
國內廠商發布的人工智能音箱,其最大的亮點就是價格低。
例如阿里推出的人工智能音箱僅為499元,小米的則是299元,而京東推出的人工智能音箱也是299元。
也就是說,在國內市場上,人工智能音箱發展之初,國內廠商都已經陷入價格戰,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因為以下三方面:
首先,國內推出的人工智能音箱多數是語音交互設備,并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音箱。
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基于技術和數據,在國內的廠商,真正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百度算是一家,其他廠商頂多算是智能語音交互技術,其發布的人工智能音箱并不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
例如微軟的人工智能音箱是基于Cortana,而亞馬遜、蘋果以及谷歌等人工智能音箱都是基于Alexa、GoogleAssistant以及siri。這些人工智能虛擬助手都不是瞬間出現。
蘋果在2011年就開始在iPhone4S中集成人工智能語音助手siri,六年之后才推出人工智能音箱設備,其主打功能還是音樂播放并非人工智能。
在這樣的前提下,國內廠商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推出人工智能程序,小米等廠商目前也根本沒有屬于自身的人工智能語音助手。
其次,國內廠商明顯是蹭熱度,并不是在做產品。
在國內發布人工智能音箱的廠商中,阿里、騰訊以及京東都是做服務的,幾乎都沒有進入硬件領域內,然而在人工智能音箱突然受到市場歡迎之時,推出自家人工智能音箱設備,這明顯就是想蹭熱度。
小米相對情況好些,其人工智能音箱至少還可以控制旗下八大類智能家居設備,目前還開放了接口,希望更多廠商加入進來,讓小米人工智能音箱可以控制更多第三方設備。
最后,高端市場太難進,國產廠商無奈低端拼價格。
互聯網市場本身就是屬于美國,中國只是一個追趕者,在國內超過30年的互聯網公司根本沒有,一開始國內互聯網企業都是依靠服務發家而不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注定了中國廠商的品牌影響力以及技術實力遠不如國外廠商,其也就不可能推出同等價位的產品。
就以PC、手機等電子設備而言,國產市場已經是國外廠商的天下,中國廠商只能在中低端市場存活,雖然極力向高端市場進軍,但收效甚微。
,工業機器人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