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而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喬曉楠 郗艷萍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 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同時,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而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人工智能與人口紅利
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自1970年開始,中國年均人口增長率就在逐步放緩,預計2020年將低至0.5%,2030年將降至0.1%,2040年之后將進一步降至-0.1%,進入負增長階段。由于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導致人口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未滿15歲人口占比持續下降,預計2020年為17.1%,2030年為14.8%,2040年為13.3%,2050年為13.5%;65歲以上人口占比則持續上升,預計2020年為11.7%,2030年為16.2%,2040年為22.1%,2050年則將達到23.9%。人口老齡化也反映在中位年齡方面,預計2020年為38.7歲,2030年為43.2歲,2040年為47.7歲,2050年則將升至49.6歲。由此導致適齡勞動力占比大幅下降,預計2020年為70.8%,2030年為68%,2040年為62.1%,2050年則將降至58.9%。
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適齡勞動力持續減少,將使以往依靠人口紅利實現經濟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只有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動能轉換,提高生產效率,才能保持中國經濟高質量地持續穩定增長。顯然,引入人工智能,推動其與工業化相結合,有利于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據埃森哲公司預計,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后在2035年將使各國勞動生產率平均提升26%。其中,瑞典的提升幅度最大,高達37%;芬蘭和美國緊隨其后,分別為36%和35%;德國、日本、法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提升幅度分別為29%、34%、20%、25%和30%。
人工智能對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及對勞動能力的增強效應主要通過兩方面得以實現:一是通過替代大量可自動執行的常規且重復的程序性工作,使工人們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并將時間用于更加體現創造性的工作之中。二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工人進行輔助,使工人能夠突破人體及能力的極限,進而創造更大價值。因此,引入人工智能進一步替代人的勞動、彌補勞動力缺口、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對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人工智能作為新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可以給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中國工業化層級的進一步躍升,進而通過智能制造推動中國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
以人工智能推動質量與效益提升
1.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具體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智能圖像識別,既可識別植物,又可識別病蟲害,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治理方案。二是智能除草、噴藥、灌溉及施肥,進行田間管理、土壤分析,并對環境進行監測。三是通過衛星云圖預測天氣、氣候災害及判斷農作物生長狀況。四是在畜牧業方面,通過“畜臉”識別,智能管理牧場。人工智能通過數據收集分析、動植物信息感知、智能識別等技術,為農業產品的生產、貯存與銷售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更精準地使用化肥、農藥進而實現科學種植,有利于減災、抗災,改變人們依賴經驗的種植行為,并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彌補農業勞動力缺口。如,荷蘭的農業高新技術溫室園區通過建造溫室智能農業區,使每個租戶生產商都能利用傳感器掌握溫室園區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條件及作物生長情況,精確預測產量并制定工作計劃。Cattle-Watch公司通過將射頻識別(RFID)標簽貼在牧場奶牛的耳朵上,并配合智能設備實現放牧管理;利用智能傳感器、探測器收集數據,掌握每頭牛的生物信息,并對牛的情緒與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實施遠程放牧,節省奶農的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2.人工智能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人工智能為制造業注入新的活力,使制造業從自動化轉向智能化,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制造業領域是人工智能應用非常廣泛的一個領域,通過應用于制造過程與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打造智能工廠,具體涉及產品的開發與設計、制造過程的監控與管理、供應鏈的智能管控、貨品的倉儲與清點、物流過程中車隊的調度與追蹤、將包括供應商與客戶在內的產業鏈進行融合等。人工智能還可應用在預測機器故障、檢測產品質量、進行產品分揀等方面,庫卡機器人,從而不再需要工人耗費時間與精力對產品質量和機器設備等進行定期檢查。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增強供應鏈的靈活性,創造更加快捷的生產流程,即通過提供更可靠的需求預測以改善生產調度流程,實現減少庫存的要求。此外,利用相應技術對需要人們反復測算才能制定的方案進行替代,幫助形成更加優化與可靠的生產計劃,加快生產速度,降低運營成本。如,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通過使用傳感器與云基平臺技術,開發飛機自動飛行操作系統,積極推動零部件工廠網絡化,并根據數據分析預測飛機引擎的使用情況以提供保養服務,進一步提高安全系數。德國思貝格(Seeberger)公司通過應用傳感器與無線接入點網絡技術,實現從原料存儲、生產、運輸、供應的完全自動化,并采用無人駕駛小型運輸車進行搬運,縮短運輸時間,減少對司機的需求,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3.人工智能在公共事業領域的應用。人工智能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推動力,主要應用在城市管理、安防、交通、環保等領域。首先,城市的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等部門每天都產生大量的數據,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分析城市運行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大數據,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城市管建水平,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其次,人工智能還可對交通狀況進行實時分析,制定交通規劃,自動管理交通流量,從而大幅減少交通警察的工作量,提高城市的通行效率。再次,人工智能是建設平安城市的“最強大腦”,可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與海量數據為公安部門提供技術支撐,保障居民安全。如,西班牙巴塞羅那市通過在城市安裝傳感器,建設街道照明、自動灑水系統,實現環境監測與交通管理。英國米爾頓·凱恩斯市(MiltonKeynes)通過將傳感器連接到可回收垃圾箱,提取信息、分析數據以決策垃圾的收儲與處理,大幅減少環衛工人的勞動量并提高了環境質量;通過在停車場安裝傳感器,在網絡上提供空余車位信息,從而縮短人們搜尋空閑停車位的時間,實現便捷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