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下半場賽道:深水區競技人工智能接棒?
導讀
阿里云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唐超認為,從互聯網醫療發展看,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是水到渠成。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的出現,已完成數據積累的互聯網醫療頭部企業也正在邁入智能醫療賽道。
互聯網醫療IPO潮暗涌。
12月20日,具有互聯網醫療第一股之稱的健康160稱將重啟IPO。12月14日,微醫首席戰略官陳弘哲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確認微醫正在進行內部IPO重組的工作。
此前,平安好醫生、春雨醫生、美柚、大姨嗎、悅美等也曾曝過上市計劃,再加上好大夫在線、醫通健康、醫聯等分別在年初及年末獲得大額融資,這些消息讓互聯網醫療行業再起波瀾,機器人維修,甚至有觀點認為,互聯網醫療將迎來一輪收割季。
不過,在京頤集團董事長李志看來,互聯網醫療還遠未到收割期。純粹依賴互聯網的模式,目前還很難依靠C端實現盈利。當一個市場從狂熱冷靜下來,逐步從務虛到務實,這其實就是一個節奏的變化,也可以理解成下半場,互聯網醫療正是如此。目前因為分化比較嚴重,各家都逐步開始務實,都在找盈利點,而且也倒閉了一批了。
德聯資本合伙人姜陽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之前以流量為核心邏輯的互聯網醫療可以稱之為泛醫療,目前已草率進入下半場,若不能正式進入醫療領域,解決醫療實際問題,其商業模式將面臨極大挑戰。在這個邏輯下,包括德聯資本在內投資了AI領域,寄望AI助力互聯網醫療。
阿里云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唐超認為,從互聯網醫療發展看,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是水到渠成。實際上,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的出現,已完成數據積累的互聯網醫療頭部企業也正在邁入智能醫療賽道。人工智能為醫療行業提供了新的向心力,也為互聯網醫療、傳統醫療機構、醫療周邊產業、投資者等帶來了協作的新基礎。
冰火兩重天
據公開數據統計,中國有1134家互聯網醫療企業成立于2011年之后,其中533家創業公司總計獲得了33.21億美金的投資,平均每家企業的融資額約為623萬美金。
芯聯達董事長楊宏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從蘋果手機發布后,2011年智能手機占手機市場過半,成為了產業互聯網化的臨界點。移動互聯網的迅速興起,也給醫療產業帶來了新的想象力。
大量資金、資源的也迅速涌入,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好大夫在線、微醫等也迅速獲得巨額融資,很多只要能講出故事的互聯網醫療企業也都有資本追捧,KUKA機器人維修,其中也不乏諸多上市公司的身影。
如康美藥業旗下子公司康美健康云服務有限公司推行互聯網+大健康戰略,涉及B2B、B2C、O2O、互聯網醫療服務等多項業務;福瑞股份上線愛肝一生APP,并提出由旗下的北京福瑞醫云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和醫聯眾惠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實施專業服務于肝病領域,以抗肝纖維化為核心的戰略。
但時間節點到了2016年初之后,互聯網醫療企業被傳出行業寒冬的消息,資本不再盲目熱捧。由于融資難度加大,很多互聯網醫療企業出現各種狀況,包括健康160、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尋醫問藥網等互聯網醫療企業,大都經歷了從快速擴張到裁員的陣痛。藥給力、百度醫生等互聯網醫療企業更是直接退場。
其中,作為移動醫療第一股的健康160(前身為就醫160)于2015年12月15日正式掛牌新三板,但在這兩年中亦是一波三折,被爆出大幅裁員、凍薪等狀況。
而自2014年10月成立起,藥給力只用了半年就拿到了A輪融資,積累了近100萬的注冊用戶和近40萬的交易用戶。但2016年5月藥給力新一輪融資失敗,同時亦結束了其短暫的移動醫療生涯。
從性質看,送藥上門是低頻需求,據了解,藥給力的獲客成本較高,免費1小時送達的物流成本很高,而且長期維持藥品低價。與此同時,醫保結算也沒有優勢,用戶實際并不愿買賬。在資本看來,藥給力自身沒有造血能力,自然會被市場拋棄。
具有流量優勢的百度醫生,也只是在互聯網醫療圈中短暫的晃悠了一圈。百度宣布,3月10日起關閉在線醫療咨詢服務平臺百度醫生,所有服務將于4月1日前正式結束。根據此前百度醫生官網數據顯示,百度醫生已在中國343個城市開通服務,涵蓋超過近1.3萬家醫院,累計服務人數超過900萬人次。
百度醫生失敗的最大原因之一是盲目追求KPI。掛號是低頻需求,但百度醫生卻將掛號量作為KIP標準,為了指標,靠補貼、買流量等高成本方式實現掛號成交量,忽視用戶體驗,在盲目追求KPI之下花高價買流量。一位互聯網醫療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另一個為醫生服務的醫療平臺也是因為盲目追求KPI而倒閉。因為看好互聯網醫療這個風口,該公司創始人在2014年底找到一筆天使投資,但一直在盲目燒錢,后續融資不到位,目前已經退出互聯網醫療行業。
盈利詰問
在資本寒冬下,行業也進入了一個相對冷靜期。更多的投資人和創業者開始在思考,一個互聯網醫療公司除了擁有要解決所謂的醫療痛點的決心之外,其用戶規模和流量能否支持自身商業模式?是否能真正深入到醫療產業之中?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互聯網醫療已經進入了發展深水區,而如何實現醫療產業互聯網化,遠比提供各種連接醫生與患者解決所謂痛點更迫切。
德聯資本合伙人姜陽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目前泛醫療入口格局大致形成,互聯網+對醫療行業的改變節奏已經開始變慢。泛醫療公司在第一階段積累流量后,KUKA機器人電路板維修,若不能真正進入醫療領域,解決醫療實際問題,其商業模式還將會面臨極大的挑戰。
從發展歷程上看,互聯網醫療企業大多數處于未上市的發展階段,所專注的領域都相對比較寬泛,精細化程度不高,涉及藥業、轉診、減肥、預約掛號、醫學檢測及服務等醫療領域的各個環節。
與此同時,政策也決定著互聯網醫療的走向。如此前因為第三方平臺與實體藥店主體責任不清晰、對銷售處方藥和藥品質量安全難以有效監管等問題,互聯網藥品零售試點業務被叫停。
不久前,國家衛計委辦公廳印發的《征求意見稿》,讓互聯網醫療再次被熱議。《征求意見稿》對互聯網診療活動準入、醫療機構執業規則、互聯網診療活動監管以及法律責任等做出了規定。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醫院業務的開展將受到嚴格監管,擴張步伐受限。
隨著格局的變化,各路資本開始對過去一年所投的項目進行篩選,將資金集中在有意義的流量和資源上。互聯網醫療也在做深度調整,輕問診、咨詢、掛號等類型企業也在做醫療資源的深度捆綁,并且走出不同的模式。
如微醫在近幾年通過互聯網醫院、醫聯體建設與醫療資源實現了深度捆綁,另一個方向則是著手建立自有醫療服務體系(全科),向外界傳遞出深度布局智能醫療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