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幾乎成為了中國制造2025對接升級需求的高端樣板。我們張口閉口必談智能制造,德國供應商也迎合了國內的需求,這種喧雜的語境成為中德制造業交融的背景。
然而,另外一種顏色,也是德國工業的主流。
這就是藍色能效。
2011年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就發起了“藍色能效”倡議,旨在使德國所有機械工業行業共同攜手,集中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會員的資源、專業知識和力量,為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強勁助力。
不遺余力的藍色風暴
能效意識已經深入德國制造商的骨髓之中。藍色能效兵分多路,已經進入不同的機械制造領域。
早在2013年德國漢諾威歐洲機床展(EMO)上,主辦方特設了藍色能效特展,包括德馬吉機床、通快機床、FraunhoferIWU(德國弗瑯霍夫機床與鍛壓技術研究所)等各種企業機構,共同演繹綠色節能環保風暴。
自2012年上海亞洲紡機展上,德國紡織機械協會(VMA)首次在亞洲市場推出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的“藍色能效”(BlueCompetence)倡議以來,連續四年,德國展團都不遺余力地響應“藍色能效”。
同樣在塑機展(CHINAPLAS2015),全球頂級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公司身體力行積極響應藍標倡議,展示其智能機器人自動化解決方案,如何在橡膠塑料工業中發揮最大潛能從而達到最高生產效率來凸顯能效優勢。
在2016上海工博會自動化展,德國自動化廠商作為VDMA藍標會員,www.twshmhelmet.com,同樣高度重視并始終貫徹能效和環保方針。德國變頻器制造商倫茨提出的生態與經濟價值的藍綠方案(BlueGreenSolutions)通過智能化驅動和自動化技術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其驅動電機在典型定位應用中可節省30%能耗。而安全控制系統廠商Pilz則過集成的能源和環境管理,持續監控能效和環境績效,以便發現漏洞并避免浪費;而產品包裝也都采用100%再生紙。
創建以綠色技術創新的戰略聯盟,已經成為德國各個制造行業深入整個工藝鏈的節能解決之道。德國對能效的自覺追求,工業機器人維修,還可以從其專門設立的一個能源大獎來見證。這就是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的能源署組織頒發的“能源效率獎”(EnergyEfficiencyAward),旨在以展開競賽的目的在各行業中傳播優秀的能效戰略,并在能源署召開的能源效率大會上舉行隆重的頒獎典禮。德國各工業和制造業企業都可以憑借其能效項目申請之,自2007年以來已經有32家企業獲此殊榮。
德國軍團,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國家制造隊是如何步調一致的高效戰斗——這是國家制造的最高意志。
德國紡機正在變色
目前,藍標的加盟會員組織多達38個,會員成員370多家。其德國紡織機械只是藍色能效標志下30多個不同機械領域的分支之一,而紡機行業已有超過40多家紡織機械公司加入。
除了科學的認證經驗和方法理論,VDMA一直關注最佳的實踐事例。由VDMA專家首次提出了分析檢測整個紡織產業鏈的五種產品的能源節約效果:棉T恤衫、功能性T恤衫、燈箱布、建筑用無紡布和衛生用無紡布。
這種深度的分析結果令人印象深刻:使用現今的德國技術,與十年前的德國技術相比,生產節能高達30%。
VDMA還不遺余力地逐年發布中文版的能效指導手冊或分析報告,強調可持續發展對贏得收益的重要性。德國紡機正在千方百計把德國制造的高技術升級支撐能力輸出與中國紡織的高端高效需求對接,www.twshmhelmet.com,并將其節能高效理念貫穿于從纖維到最終紡織品生產供應鏈的全過程。
當然,德國人是要拿數字說話的。
如果將藍色能效技術應用于純棉針織T恤衫,綜合能源節約將達28%;如果用于燈箱布的制造,將可實現26%的節能;采用最新技術生產的功能性T恤,將使能源綜合消耗降低約1/3;在衛生用無紡布的生產線上,可實現在生產全過程中節能27%,并且還節約大量用水和纖維原材料;建筑織物的生產上,能耗減少超過四分之一,而且潛力巨大。
能耗,在你跟丟了的跑道上
除了德國藍標之外,在節能的追求上,意大利紡機制造商以綠色標簽自居,以識別紡織機械產品的能源和環境性能,如歐瑞康紡織集團建立的e-save節能理念。法國高科技紡機制造商的主要關注點也是產品的節能,并注重廢物的循環利用,以實現紡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顯然,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紡織業的共同目標,并不斷地從紡織全產業鏈上尋求節能減排技術與工藝乃至新能效管理路徑。
德國把能效作為紡機產品主要競爭的性能指標,每個企業都把是否提高能效作為新產品的首要條件,如立達公司規定達不到5%就不能作為新產品。連續實施多年后德國紡機的能效普遍提高30%以上,并促進技術大大改進。
這里沒有半點工業4.0的影子。然而它仍然是德國制造堅強堡壘的一角。
德國制造,并不是只有“工業4.0”一條跑道。在另外這條不太喧囂的“能效”路上,我們可能是真不知道,那是同樣不可抵擋的制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