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人才市場:我們會失業嗎?
AI人才市場畫像
AI人才作為涉及各國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性戰略的人才類別,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是怎么樣的?高智商高學歷,理工背景,中年男性居多?這個想象雖然帶有一定的刻板偏見,但卻與騰訊研究院近日所出品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里通過數據證實的群像相差不多。
報告里,AI頂尖人才被劃分為畫風不盡相同的四個大類:學者、企業家、實驗室負責人、AI領域投資人。學術領域中,頂尖學者主要處在30-50歲的年齡區間,男女比例約為7:1,地理位置上主要分布在北美,多畢業于CMU,Stanford,MIT,UCB這四所頂尖CS學校,全部持有博士學位,并與業界聯系緊密。企業方面,美國擁有超過全球數量一半的AI企業,而中國擁有接近1/4,中美兩位于世界的第一梯隊。全球約50%的AI企業家不超過40歲,約72%有碩士或博士學位,所學專業大都與人工智能相關。實驗室里,Google,Microsoft,IBM這三家規模最大,其次是來自中國的百度、騰訊。負責人的年齡主要在40-60歲,男女比為9:1。投資領域中,中美兩國保持著一貫的優勢,處于世界前列。投資人學術背景以計算機居多,年齡主要在40-70歲,男女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1:1。
簡單而言,AI領軍人才總體年齡在30至60歲的區間中,以技術背景的男博士為主,學界業界聯系緊密。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美國與中國擁有世界上很大一部分AI頂尖人才。在這地理分布的格局背后,是中美兩國突出的AI戰略布局。美國布局完備,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都居于領跑地位。從高校教育方面來看,美國的人工智能高校數量達到了全世界的50%。而在產業中,美國仍以1078家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的數量占據著絕對的優勢。相比較而言,中國提供人工智能教育的高等院校數量約為美國的1/7,企業數量為591家,約為美國的一半多,但仍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根據最新發布的國務院規劃,中國的AI發展應分三步走,旨在于2030年使中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不過,中美人工智能產業側重點不盡相同。根據數據,盡管中美兩國都著重于自然語言處理與計算機視覺,但美國企業更喜歡機器學習應用,中國企業則相對更喜歡智能機器人?傮w而言,美國AI偏重算法研究,而中國AI偏重實際實際應用。
中國AI人才,一將難求
中國的AI人才需求正在高速增長,但是其供應卻嚴重不足。全球范圍內,AI領域人才現在約有30萬,每年約有2萬畢業生加入市場,然而市場需求不下百萬。國內的形勢格外嚴峻。中國擁有的公司數量有美國的一半,然而高校數量卻不足1/7。因此,中國對AI人才的需求爆炸式增長:2017年的AI人才需求約為2015年的5.3倍,地域上而言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我國AI人才不但嚴重緊缺,該缺口還在不斷擴大中,并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改善。
考慮到市場供需的極度不平衡,企業紛紛以高薪、高福利、降低門檻等方式來求才。2017年AI崗位平均薪資已經超過了2.58萬元,50%的崗位為員工提供股票期權,核心崗位人才前三年薪資增幅則突破了25%。為了表現對人工智能崗位的重視,這類職員往往由公司中高層或創始人本人直接招聘。越來越多的公司也降低了工作年限的門檻,選擇自主培養人工智能人才。
他們所尋求的人才從學歷來看,KUKA機器人維修,有理工科背景的占到了85%。除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傳統AI類專業外,數學相關專業人才占比大幅上升。在這些人才中,有55.4%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整體而言具有很強的技能能力。Spark,Hadoop,Python,深度學習和算法研究等成為了AI人才簡歷中最常出現的技能。雙一流大學畢業的90后逐漸成為進入當今AI人才市場的主力,80后的留學生們也完成了技術和能力的積累,逐漸成為AI人才中的中流砥柱。
AI等新技術革命對市場和就業的影響
除了AI人才,這個世界上其他種類的人才供需,會受到AI浪潮的影響嗎?答案幾乎是肯定的:AI將大量取代以信息處理為基礎與主體的工作。但這并不僅僅意味著許多過去的職業會消失,這還意味著未來會出現許多新型職業。
傳統產業可能正在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聯合國的報告指出,正如此前的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三次數字化革命一樣,人工智能作為一種變革性技術,將成為新技術革命的主要推力,而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經濟體系與產業的轉型。從歷史經驗來看,市場結構的轉型往往使得服務業的比重增加,農業比重大幅下降,工業比重基本持平。但這一經驗,卻并不一定適用于AI所帶來的第四次新技術革命。報告指出,任何以信息為基礎的機械化工作都可以被自動化,這包括了許多傳統觀念上的高技能職業,例如:醫生、律師、建筑師、記者、甚至程序員等。如果這樣的預測是準確的,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不僅僅是農業、工業,服務業中的許多工作也將被取代;蛟S我們如今已經可以初見端倪:今年,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全球范圍內,客服產業已經第一次出現了負增長。伴隨著三大產業的人力比重降低,勞動力將涌向何方仍是個未知數。
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職位出現。正如此前的三次技術革命,AI等新技術革命將在很大程度上顛覆現有的就業市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指出,到2030年,美國會有1500萬人至5400萬人需要尋找新的就業崗位。由于技術所能帶來的改變是未知的,正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前,人們不會想象到今天的電競產業,我們也無法預知未來的工作。但是,縱觀歷史過往,新技術的出現在短期取代傳統職業的同時,也往往在長期內創造了更多新的就業機會。研究表明,美國在自1950至2010的60年間,僅有一個職業因自動化而被淘汰:電梯運營商,但出現了大量高度細分的新型職業。我們應該有信心,機器人維修,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職位被創造出來。此外,我們還應盡可能地提供對因人工智能而失業的人口的短期補助和長期再培訓。
此外,一個工作可以被消除的可能性并不意味著它將被消除。技術創新不會導致集體性的失業,最有可能的,是形成以兼職或副業為主的不充分就業。高速互聯網和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工作時間、地點、方式與結構的轉變。今天,不僅工作的靈活性上升,工作結構也逐漸從以前的以企業為中心向以企業為平臺、由個體承包商執行的新模式變動。在新模式下,工作關系較不穩定,福利措施難以落實,監管和稅收政策尚未完善,容易帶來就業與收入的風險。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將見證社會上一種新型工作模式的形成,并迎來嶄新的平衡。
因此對于非AI的人才而言,無需太過于擔心失業的可能。一則新的工作崗位正在不斷地演化誕生中。AI發展也離不開大量的支持性工作崗位。二則信息獲取成本下降,只要懷著對改變的開放心態,自主快速學習,非AI人才并非在求職市場中處于劣勢;A計算機能力,較強的跨學科綜合能力,和優秀的溝通協作能力將成為快速適應社會變化的核心競爭力。只要擁有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無論市場發生怎樣的變動,非AI人才都一樣能在這個世界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