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戰略投資:從為財務投資接盤,到被財務投資接盤
幾年前,戰略投資為財務投資接盤是常態。但伴隨著人工智能創投熱,情況正發生反轉財務投資人開始為戰略投資人接盤。
這一現象在2017年開始變得尤為明顯:一是戰略投資數量增加;二是戰略投資階段更早。甚至有財務投資人開始把公司獲得過戰略投資作為投資的標準之一。
截至目前,今年不少AI公司都獲得了戰略投資。以2017年Q4投資交易為例,戰略投資人頻頻現身,其中已經官方公布的一些交易包括:
「ThinkForce」完成4.5億A輪融資,依圖科技、云鋒基金參投;
「文安智能」完成2000萬美元B輪融資,三星風投、abb參投;
「全悉科技」被港股上市公司偉俊集團以1億港元并購;
「51VR」完成2.1億元B輪融資,推地球克隆計劃51World,當代、商湯領投;
「AccutarBio」獲1500萬美元投資,IDG、依圖參投;
「云跡科技」完成數千萬美元A輪融資,騰訊、海航共同領投;
「圖森未來」獲5500萬美元C輪融資,新浪參投;
「曠視科技」完成4.6億美元C輪融資,螞蟻金服、富士康集團戰略參投;
「聲智科技」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百度、藍港互動參投;
「禾多科技」完成千萬美元級別天使輪融資,IDG資本和四維圖新領投;
「Kneron」完成超過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奇景光電、高通、中科創達參投;
「深鑒科技」完成4000萬美元A+輪融資,工業機器人維修,螞蟻金服與三星風投領投;
「地平線」獲Intel投資,即將完成近億美元A+輪融資;
「景馳科技」完成Pre-A輪5200萬美元融資,英偉達GPUVentures參投。
而一些暫未公開的投融資交易中,其中也有不少戰略投資方參與。
事實上,今年大部分第一二梯隊的公AI司都獲得了戰略投資。在AI芯片領域,國內較為知名的幾家初創公司寒武紀、地平線、深鑒均拿到了半導體領域巨頭的投資;在機器視覺領域,包括商湯、曠視、依圖的資方(含未公布資方)中均有潛在客戶;在與汽車相關的AI創業中,車廠都是創業公司爭取的投資方,比如出門問問D輪融資方為大眾,Momenta的B輪融資方包括了蔚來汽車和戴姆勒集團。
投資數量增加之外,投資的輪次也在前移,今年的主流仍是A輪,但也有多筆交易是在天使輪,比如四維圖新參投了禾多科技的天使輪,新松科技參投了nreal.ai的天使輪。
此外,戰略投資方的體量也呈現出變小的趨勢。今年,AI領域B輪后的多家公司都開始戰略投資更早期的初創公司,近期商湯科技投資了51VR,依圖投資了AccutarBio、ThinkForce。今年年中思必馳成立了2億元人民幣的基金,開始投資人工智能領域早期項目。
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機器人維修,我們認為與AI方向創業的特性有關。國內AI領域的創業,多是技術驅動,希望通過技術的創新,應用到行業,解決行業痛點,提升行業效率,或者降低行業成本。數據、行業知識與經驗、客戶這些對創業有重要影響的變量,都是行業里老玩家的優勢。這就決定了創業公司對于戰略投資的需求。
與很多行業更傾向于后期站隊不同,AI行業的創業公司站隊會更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數據,尤其是與行業結合的數據,是起步階段的必選項。當前市面上的競爭在加劇,留給創業公司的時間窗口在縮短,先行者需要擴大領先優勢,后來者希望縮短追趕時間。
對于財務投資人來說,這可能會是一個兩難的選擇。AI領域的項目估值高,投資周期長,風險較高,戰略投資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項目的競爭力及成功率,工業機器人維修,但變為為戰投接盤之后,投資回報率也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雖說早期投資是承認低成功率,博高收益項目,但當前好項目越來越難找,越來越貴,成功率就重要起來了,接下來戰略投資、為戰略投資接盤可能還會更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