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崛起的人工智能,日本開始焦慮了
深藍,就是人工智能。
整整20年前IBM公司創造的超級計算機深藍第一次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而今天我們用它的名字來命名這個全新的人工智能報道品牌。
從大部分人看不懂的理論到每一個人都會使用的產品,技術到應用的轉化,通常與工業界的探索息息相關。在人工智能熱潮大背景下,智能駕駛、NLP/人機交互、圖像識別、語音識別、大數據、智能硬件等不同分支都涌現了大量先行者。
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初創企業,在追逐自己商業夢想的同時,它們的努力,也將影響人工智能落地日常生活的具體形態。它們是將人工智能與普通人連接起來的橋梁,是窺探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窗口。
為此,深網將對人工智能不同方向內最具代表性的公司進行報道,了解技術,機器人維修,剖析商業,一同看清潮水的方向。
日本的人形機器人
在一些行業會議或者展會上,來自日本的人形機器人往往會成為人群關注的焦點,逼真的仿人形技術、精湛的工業制造能力,為日本機器人行業贏得了口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日本的機器人制造業、汽車行業以及基礎工業等,是國內相關行業的學習和趕超對象。
但在過去幾年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日本的創新速度卻遠遠落后于中國。如今,人工智能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技術方向,在新一波技術浪潮中,當AI創業在中國如火如荼的進行時,隔海相望的日本情況如何?
在近日長城會于東京舉行的G-summit峰會上,來自日本設計界、AI界、風投界以及工業界的高管、知名設計師以及研究者圍繞IoT、設計、AI、機器人等時下最熱門的話題進行了交流。
中國的創新創業進展受到參會者的普遍關注,與中國相比,日本在創新創業方面的氛圍完全不同,這讓部分日本人感到憂慮。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來自多個方面,面對現狀,日本也出現了新的力量,以推動社會進步和創新活躍。
保守的風投
身為一名日本人,夏野剛對日本國內的創新氛圍和制度感到十分擔憂。
夏野剛是i-Mode發明人、DoCoMo(日本最大的移動運營商)前高級副總裁,現任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特別招聘教授,同時是長城會日本董事長。
現在中國已經開始走出去了,影響世界,中國游戲的人均活躍度是非常高的。今后如果中國的網絡企業不斷進軍日本的話,日本將無法抵抗,當然也無需抵抗。
不是所有日本人都認同夏野剛的觀點。
在參會的其他日本人眼中,庫卡機器人,日本在新科技的投入上一點不少,Toyota(豐田)、Panasonic(松下)等知名日企在新技術上已經有很大投入,政府對科技的重視程度也非常高。
但這正是夏野剛擔憂的地方:豐田投入了1萬億(日元),但是沒有什么結果。因為都是使用公司內部的資源,公司外部或者新進的這些社員都不能得到重用。
夏野剛給出一組數據:在日本,風險投資的活躍程度遠遠低于美國和中國,日本去年的風險投資金額在3000億日元(約為180億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一倍,但即使是這樣,資金規模也僅是美國的二十分之一和中國的十分之一。
怯于冒險在夏野剛看來是當前日本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企業做任何投入,更多會從短期回報來考量,同時,日本的風險投資從一般人到機構投資者看待問題都很保守。
這個對日本今后的成長性有很大影響,日本VC的出資人多數都是大企業,我覺得這些大企業應該好好反思,向VC投資的目的是什么?
另外,受語言、本土市場規模等因素影響,日本的移動互聯網產業影響力很難拓展至其他國家和地區,但更嚴重的問題在于,隨著日本社會老齡化日趨嚴重,同時社會資金向大企業集中,無論個人還是機構,愿意嘗試新技術的人將不會那么樂觀。
這意味著,即便日本在基礎研究上能夠取得更多進展,但它們要轉化為實際應用,www.twshmhelmet.com,會面臨很多問題。
轉化的阻力
研究成果轉化不易帶來的影響可能比想象中嚴重,最重要的問題在于,缺乏工業界的反饋,學術界的研究容易陷入閉門造車的尷尬境地。
山川宏是日本DwangoArtificialIntelligenceLaboratory(一下簡稱DAILab)的負責人,DAILab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類腦計算,即研究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并讓AI學習并模擬。
作為日本國內知名的人工智能領域研究者,山川宏介紹,日本國內有關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由高校、專門的研究機構進行,企業、政府則為支持者。
日本的AI研究體系
他同時關注到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出色表現,山川宏告訴深網,2017年,人工智能領域的頂級會議IJCAI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其中,中國有475篇論文入圍,占整體入圍論文數量的34%,是入圍論文數量最多的國家;美國有255片論文入圍,占整體入圍論文數量的18%,值得注意的是,入圍的美國論文中,還有部分研究者為華人。日本入圍論文數量為37篇,占整體入圍論文數量的3%。
IJCAI2017論文入選情況
頂級學術會議中會論文的數量是人工智能發展狀態的一個切面,日本在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上,已經感受到來自美國和中國的壓力。山川宏對中國人工智能研究的發展速度和現狀表示贊嘆,當我在IJCAI的會場,目力所及很多都是中國人。
看到這一點的不只是山川宏,一位來自中國某大型人工智能公司的日本分公司負責人告訴深網,當前無論在基礎研究還是應用轉化方面,日本都明顯落后中國,而該公司如今正在大力拓展日本市場,從實際情況看,其產品在日本市場競爭優勢非常明顯,業務拓展的主要障礙,來自日本政府對中國技術和產品的抵觸和擔憂。
夏野剛認為,日本從科研到產品的轉化實在遠遠不夠,很多的資金投入到現有產品的轉化上,因為風險很低,非常保守。在短期方面日本的投資積極,但對10年后,或者20年后的投入是非常低。從表面來看數據不錯,但是從長遠來看真的好么?
工業界的保守很難對基礎研究產生積極正面的引導,這會導致日本在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方面均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但也有人對此持不同觀點,在部分人看來,日本人與中國人在處理事務的態度上不一樣,在沒有做出真正成果前,日本人不喜歡大肆宣揚,因此,當前的沉寂并不代表日本實力真的疲弱。
不過對于日本人而言,好消息或許是,盡管大企業的保守備受抨擊,但其深厚的設計底蘊,正在成為另一支推動日本企業創新的力量。
推動創新的新力量
原研哉是日本知名的設計師,他也以無印良品設計總監的身份在中國被很多人熟知。
從2014年,原研哉發起了一個名叫HouseVision理想家的項目,這個項目旨在通過藝術與工業的結合,為人類未來的居住環境提供更多選擇和想象。
在長城會G-summit東京站的現場,原研哉對HouseVision2016年的情況作了一個簡要介紹,IoThouse、可以存放生鮮食品的快遞柜、被重新設計的Airbnb房間等12個項目,組成了2016年的HouseVision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