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修管道不用再“開腸破肚”機器人幫忙做“微創手術”
施工人員正在安裝設備
管護地下管道,馬路就得開膛破肚?今后,機器人維修,這種情況將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12月6日,為高效及時地管理和維護市政設施,鄭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首次應用UV-CIPP固化施工技術,KUKA機器人電路板維修,正式引入非開挖管道修復技術。這標志著,今后因重復開挖等原因出現的拉鏈式馬路,機器人維修,有望在鄭州市最大限度地杜絕。
據介紹,在城市的排水系統中,除了數米寬的大型箱涵外,還有很多直徑不到半米的排水管涵組成了城市排水系統的毛細血管。傳統的排水管養多是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方式,出現了問題一般采取對道路開腸破肚的辦法,不但要封路,而且施工周期長,成本高,還會產生建筑垃圾,施工噪音也會擾民。
12月6日上午9點30分,在鄭州市東里路段一處施工工地上,鄭州市市政管理處正通過引進管道機器人和管涵修復新工藝修復管道。
記者在現場看到,打開窨井蓋后,施工人員首先將裝有四個輪子,帶有照明、攝像等功能的機器人放進了管涵內。機器人把數據和實時影像回傳到地面電腦顯示屏上,工作人員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地下管涵內的實際情況。機器人在充當門診醫生查明了病情后,就該進行管涵微創手術了。
此次新技術施工方負責人介紹說,這是一種非開挖修復技術。所謂非開挖修復技術,就是利用微開挖或不開挖技術,對地下管道進行修復,綜合成本低,施工周期短,環境影響較小,施工安全,且耐久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