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機器人屬性更多體現在設備屬性上,可以說是自動化程度高的機器,缺心少腦,是力量的體現,比如碼垛機器人等,而現在更多的向智慧、智能方向發展。在12月13~16日,由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主辦的2016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上,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說,從這個層面講,過去的減速器、伺服電機等將不再是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取而代之的將是感知系統,在這方面,中國要提早布局。
人工智能助推機器人新發展
曲道奎表示,過去的傳統機器人因具有自動化裝備概念,只不過比傳統裝備高端一些,在相同的環境下可以長時間提高效益、擴大規模;對于今天的機器人來講,非環境適應能力則至關重要。他強調,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沒有感知系統的機器人還只是一種設備,只能詮釋機器人中的前兩個字機器。而將聲音、視覺、嗅覺、感覺等感知系統技術加入到未來的機器人中,強化在非結構環境下的適應能力,使傳感器獲取的數據形成完整的系統,則是未來機器人產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在大會服務機器人分論壇上,機器人如何進行場景拓展以及融合的討論尤為激烈。
北京康力優藍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創始人劉雪楠認為,過去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更多是在實驗室里,但2017年它的場景應用會進一步的裂變。
對于接下來服務機器人發展的預測,他判斷今后服務機器人真正產業級的裂變均來源于場景應用,就像電腦市場真正爆發的時候,是因為互聯網的場景應用,KUKA機器人維修,這場裂變會助推機器人產業化的技術真正落地。服務型機器人將和人工智能有更多的結合機會。從技術上來講,底層技術和基本型的技術會逐漸趨同;從市場來看,每個領域都有幾家大公司去做,甚至出現巨頭;同時在一些細分領域,將會進一步的裂變和細分。
網易人工智能總監劉銳則表示,服務機器人企業如果只是單純突破了技術端,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如何通過內容的支撐優化體驗十分重要。
上海云基地首席技術官、執行董事糜萬軍說,他理解的機器人需要具備三個特征:一是有感知,可以通過各種傳感器,搜集各種數據;二是會思考,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后臺能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三是有反應,包括可編程或者其他的方式,而形態不再是判斷一個裝置是否先進的標準。因此機器人核心技術包括海量數據處理、人工智能、傳感器、云計算和先進制造。
要區別傳統機器人跟當代機器人,可以從四個維度來看。糜萬軍說,一個是成本,以前設計單一,運營方式固定,缺乏彈性;還有從設計方面,從以前單一設計到現在組件化、包括迭代復用滿足不同的需求;此外,過去單一機器人無法溝通,現在機器人之間可以協調工作、運維;最后現在機器人可以在線檢測、在線優化和升級。
糜萬軍強調,有大數據支持的機器人在海量數據處理時,尤其是在一些特定應用場景中,對數據安全和實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曲道奎看來,中國機器人產業在感知方面面臨著新的挑戰,一定要意識到在技術進步過程中邁向新的臺階,并學會提前布局。
他認為,當下機器人產業正迎來重大機遇期,從機器人設備到機器人的分水嶺已經形成。如果說原本的機器人只是更多服務在工業領域的大家伙,未來的機器人則面臨著怎樣和感知技術結合、怎樣更加智能、怎樣和人類默契相處等一系列問題。
現在機器人更強調人的特性,即感知、數據、云這些技術,而在這些技術上國內和海外的起點接近。
標準出臺
標準水平高低顯示了國家技術水平的高低,對于提升企業競爭力、促進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表示,質量和標準已成為制約機器人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國家機器人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遼寧)技術總監李志海則認為,機器人標準作為機器人質量基礎中非常關鍵的環節,是開展機器人檢測與評定的依據,工業機器人維修,同時也是作為計量的重要價值體現。
在此次2016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上,標準也成為各路嘉賓爭鋒的焦點之一。
過去的標準更多的分散在行業里面,而隨著機器人產業的不斷發展,今年的標準化也邁出了一大步,標準涉及到技術怎么共享、產品怎么互聯。曲道奎說道。
記者發現,在此次會議上,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標準工作組在會上發布了3項行業標準:《弧焊機器人系統通用技術條件》、《定重式灌裝機器人通用技術條件》和《工業機器人專用電纜》。其中,《定重式灌裝機器人通用技術條件》已通過國家標準委審核,將成為國家標準。
現在共有17個標準在編制之中,這3個標準已比較成熟。宋曉剛說。此外,家用機器人除掃地機器人、航拍機器人外,其他娛樂、教育或陪護機器人都未進入產業化階段,沒有到制定相應標準的程度。
宋曉剛說,國家非常重視標準工作,聯盟還將發布另外兩份文件:一是國家機器人標準白皮書,二是信息標準體系框架。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孫峰表示,目前機器人標準檢測認證等體系仍待健全,近期工信部還將發布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規范工業機器人行業市場秩序,推動產需協同合作,推動產品質量保證,提升工業機器人產業核心競爭能力。
國家標準委工業二部自動化處副調研員徐全平表示,機器人標準體系將在5年內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
第一階段是到2018年,初步建立機器人的標準體系,制定約30項機器人的國家標準以及一批行業標準;第二個階段是到2020年建立較為完善的機器人標準體系,累計約60項國家標準和團體標準以及行業標準,在機器人領域推廣應用,促進我國機器人品質水平大幅度提高,提升機器人國際競爭力。
目前規劃的國家機器人標準體系主要包括基礎與支撐技術標準、檢測評定方法標準、零部件標準、整機標準等;而零部件標準、整機標準、系統集成標準是機器人標準體系的主體,徐全平進一步解釋道。
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標準工作組副組長謝兵兵稱,我國現在的標準體系分成四個層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目前的標準體系不夠合理,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均由政府主導制定,且70%為一般性產業和服務標準。
謝兵兵坦言,未來從國家技術標準層級來看,我國標準將分為國家標準(政府主導制定)、行業標準(政府主導制定)、地方標準(政府主導制定)、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市場主導制定)。
此次大會發布的工業機器人專用電纜、弧焊機器人和灌裝機器人3個領域的3項標準也屬于團體標準的性質。記者獲悉,這也是國內關于機器人的首個團體標準。從這次意義上來看,我國機器人標準體系正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