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本土機甲文化商業業態?「機甲爭霸」要聯合B端客戶,用格斗機器人切入市場
電影《超能陸戰隊》中,在一個小巷子里,天天都有幾場機器人格斗比賽。而主角制造的磁力組合機器人個頭雖小,卻打敗了外號閻王參賽者的大個頭機器人。雖然現有的機器人技術水平無法達到電影中的效果,但機器人格斗賽事的確已有數十年歷史。
機器人格斗賽事主要發起于歐美國家,但并未走完全商業化的道路,更多是以線上內容的形式來呈現,即聚集擁有極強動手能力的個人和小型民間團體參加機器人格斗比賽電視節目。這種賽事派的模式也逐漸被copytoChina,并出現了諸如極戰體育這類一大早格斗機器人賽事為核心業務的公司,以及《鐵甲雄心》這類機器人格斗競技真人秀節目。
不過對于國內的賽事派而言,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雖然消費者對機器人格斗行業擁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機器人格斗賽事對于機器人技術創新和制造工藝要求很高,F在常見的模式是節目方重金投資有技術開發能力的團隊,讓他們開發產品并參賽。市場整體缺乏產品和技術支撐,很難實現大眾參與。
機甲爭霸CEO張馳告訴36氪,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參賽者的問題,www.twshmhelmet.com,需要走產品路線。類比電競的發展歷史,賽事終究要回歸產品和廠商。只有降低格斗機器人產品使用和操作門檻,將大眾都調動起來,才能實現閉環生態模式。
機甲爭霸是一個基于機器人技術,開發高科技互動娛樂產品的創業項目。張馳告訴36氪,機器人只是載體,本質還是大眾化的電競和賽事。但在項目初期,還是要2B再2C,加快市場培育速度以及降低試錯成本。
機甲爭霸的第一款產品是身高2.3米,重400kg左右的大型機器人,主要用于商業表演和比賽。其整體擁有600-700個零件,每臺售價在35-50萬元之間。張馳告訴36氪,先推出大型機器人有兩個主要的考慮。一是這種重型機器人可以作為頭部產品,幫助機甲爭霸低成本的吸引流量。二是重型機器人的技術門檻較高,可以為機甲爭霸未來的小型運營機器人提供較強的技術支撐。
張馳表示,格斗機器人之所以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是因為它作為機器人產品中較為獨特的流派,現在沒有零部件是為了承受打擊和破壞而設計的。而且格斗機器人需要防止因為爆發動作而導致的電流過載情況。因此格斗機器人對軟件設計、機械結構設計,以及金屬加工的要求都非常高。
機甲爭霸即將推出的第二款產品是小型的運營機器人,也是其未來的主要產品線,現在正處于產品優化和外觀改進階段,預期在半年內面市。多個運營機器人配合不同的場地以及軟件將組成一個基本套件,可以容納多個玩家同時進行機器人格斗。單套占地在25-30平方,售價十來萬元左右。運營機器人主要面向商業綜合體的B端客戶銷售,其營業模式可以類比線下VR游戲體驗店,不過張馳表示,其平效將高于線下VR游戲體驗店,預期3-4個月即可收回投入成本。
張馳告訴36氪,運營機器人將使用托管式經營模式,B端客戶或擁有機器人的所有權,工業機器人維修,機甲爭霸則擁有機器人的運營權。單店僅需要一名工作人員,負責更換電池和處理緊急故障。通常一局比賽耗時幾分鐘,單局收費大概數十元。B端客戶和機甲爭霸會對收入進行分成。
機甲爭霸在推出運營級產品后,將以上述模式快速拓展互動娛樂設備市場。其市場營銷思路是先抓大型商業地產連鎖,比如萬達和華潤。然后切非商業地產,如線下游戲業態大型連鎖。之后再抓線下關聯商業業態,比如動漫周邊點和科技體驗館等。下一步則是以產品和技術逐漸切入機甲文化市場,當在全國設立了300-500個線下體驗店后,就可以組建相關賽事,以及建立自己的IP。之后則會慢慢將產品向終端消費者滲透。
張馳告訴36氪,他們的目標是在大眾消費者中,通過產品和技術切入,建立自有的機甲文化業態。只不過前期需要通過上述步驟,一步步打好市場培育和流量基礎。
事實上看中格斗機器人機會的公司不只機甲爭霸一家。創業公司工匠社科技自主研發的ganker競賽機器人已實現量產,公司也于去年9月完成Pre-A輪融資,由火山石資本和浩方集團投資。不過ganker的營銷思路是直接面向C端市場的,而且其受眾也更偏向于動漫迷和二次元愛好者。
機甲爭霸曾獲得來自紐信創投和深圳創意投資集團的數百萬元天使輪投資,現在正在尋求Pre-A輪投資,www.twshmhelmet.com,主要用于運營級機器人的產品化以及市場推廣,新的技術研發、IP建設以及團隊拓展。公司現有不到20人,以研發人員為主。CEO張馳,計算機博士,擁有豐富的機器人科研和產品經驗,曾主導千萬元級項目,有創業和上市公司工作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