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一:認知我們需要改變思維方式,做有創造性的工作。
隨著社會越來越智能化,所有的東西都會更加智能,例如在醫院或者診所,放射科的照片已經可以被人工智能分析;在飛機駕駛中,大部分時間都是人工智能在操縱飛機;開車時使用的自動擋也是人工智能在操作汽車。我們生活中已經有很多方面和人工智能息息相關。
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為什么想要人工智能?因為人工智能和人的思維是不同的。例如我們為什么想要人工智能來開車?因為人工智能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人在開車的時候可能會突然分神,而人工智能或者自動駕駛是不會的。
人工智能有不同的認知方式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的維度上甚至會超越人類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充分運用這種思維方式。我們可以發明出不同的AI,不同的模式,來強化我們的視角,這樣我們就能夠更好地完成人工智能,但這是很難的。不管在商業模式的角度上,還是在科技的角度上都是很難的。人腦很難復制,所以我們有兩步可以走,第一步就是要發明一個新的思維模式大腦模式,來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第二步就是要找到一種解決方式來使用這種思維模式。
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改變思維方式比其它的事情更加重要。
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第一次人力的解放,而人工智能又帶來一次人力的解放。很多人擔心在未來會不會有很多工作都不需要人類了,人工智能會不會替代人類。
所有的工作其實都可以歸為不同的類別,有一些工作可以由機器人來做,有些工作機器人就做不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定義人工智能,而不是被其所替代。我們可以將那些高效率、可重復性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去做,而那些低效率、具有創造性的工作都由我們人類去做,比如人際交往、藝術、科技發明等領域的工作。
我們可以嘗試不僅僅單純地讓人工智能或者機器人來工作,而是說把人工智能和人融合在一起,這兩個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就是強強聯合了。所以未來我們是否能夠成功,www.twshmhelmet.com,就要看人和人工智能能夠多么無縫地銜接在一起。
趨勢二:互動互聯網正在從知識、信息邁向更加注重體驗。
我認為未來的技術將會發展的另外一個方向,就是會越來越互動。過去在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們生產了桌子,但是桌子與我們人類并沒有很多互動。在未來,我們的整個身體,所有的姿勢和動作都會被轉化成數據,我們與人工智能會進行互動。人工智能能夠通過觀察小小的動作、手勢,甚至包括一些微動作、臉部的微表情,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做出相應的反應。今后,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動作與機器交流,最終完全進入一種虛擬狀態,就是我們所說的虛擬現實。
因此我覺得在智能手機廣泛應用的下一個平臺將會是互動式的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也有兩種形態,一種虛擬形態是類似于你要戴上像手套、眼鏡給你另外一種感覺,戴上這些之后,你會覺得自己是在另外一個時空或環境,這是非常常見的虛擬形態,能夠給人們一種虛擬現實的體驗方式。另外一種是混合式的遠程視載技術、虛擬現實,當你戴上這種眼鏡設備以后,你可以去觸摸身邊虛擬的椅子,你可以將其挪開,這樣的技術可以給你類似于錯覺的感覺,帶你到達一些對于人類來說無法到達的地方,比如水下或者火山里面。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現在其實會漸漸地遠離充滿有很多知識或者信息的互聯網,而慢慢地邁向一個滿是體驗、更加注重體驗的互聯網。最重要的不是你看了什么,智慧農業,而是你體驗了什么。
所有這些技術的成本都在不斷地下降,所有的商品成本都在不斷地下降,但是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體驗。例如,要給孩子找保姆,或者說我們需要看一個話劇,這種體驗的成本在不斷地升高。現在人工智能或者虛擬現實也在把體驗虛擬化,因此我覺得在未來,虛擬現實將會是最社交化的一種社交媒體,我們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真正地分享我們的體驗。
趨勢三:使用人們正從關注所有權轉向使用權。
過去我們關注擁有,現在我們更加關注是否可以使用。例如,優步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車公司,但優步自己沒有任何一輛出租車,臉書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平臺,但自己沒有任何的內容。
因此在現代的社會,使用權已經優于了所有權,如果可以隨時隨地的使用,感覺比真正擁有會更好。例如,滴滴讓我們隨時隨地想用車就可以直接叫車,而不用自己去買一輛車,甚至可以想像在未來,甚至不用買房子,因為可能隨時隨地有這樣的服務提供商給我們提供我們需要的空間。
我們已經實現了從產品向服務的轉換,過去可能關注的是產品本身,但是現在我們更關注產品背后所能提供的服務,也就是服務經濟。未來經濟是按需經濟,人們有需要再生產,如何把產品轉換成服務,然后把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其實我們身邊有非常多的機會可以讓我們做類似的思考。
例如訂閱,作為會員可能并不會賣給你實體的產品,而是出售使用權,如果買產品,產品的更新換代非常快,但如果買使用權就可以隨時的更新。所以我們已經慢慢從關注所有權轉向使用權。
趨勢四:分享協調合作、強強聯合讓共享經濟變成可能。
我們以前說的分享可能僅僅是所謂的分享經濟,分享一輛車的使用權,或者分享那些并非個人所有的東西,但是我想說的是,其實分享遠遠不止這些。
雖然我們在說共享經濟,但是我們現在還只是處在共享經濟非常初期的階段,真正的分享要遠遠超過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簡單的分享。
在未來,所有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的、能夠被分享的東西都一定會被分享。
因此,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協作。我們需要讓所有的工具、技術協調合作,使其強強聯合。
維基百科是一個線上的百科全書,全球上百萬的人都可以成為這個百科的撰寫人,他們可以撰寫許多詞條。這樣的技術在20年前完全不存在,但是現在,這樣的技術可以讓我們一起合作來完成一部巨大的網上百科全書,它給了我們非常大的力量。
趨勢五:流動在流動的社會,學習能力才是核心能力。
流動性是這個時代的特征,數據是流動的,例如新聞、音樂、電影,還有臉書、微博、微信等等這些都是數據的流動。無論你在哪個行業,學過什么課程,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最終都獲得的是數據庫,流動的數據,無論做什么工作都必須要意識到這一點的關鍵性,因為所有的信息都是會被追蹤的。
世界更加流動性的的一個方式那就是我們所有的信息都會被追蹤,但是決策可以相應的做出變化。那些可以被跟蹤的事物一定會被追蹤,包括各種數據流、信息流,例如一些定位系統能夠跟蹤每個客戶具體在哪個位置,會買什么商品,我們也可以通過技術追蹤身體的生活方式、健康狀況,包括運動、記憶力、血壓水平等。這些信息可以收集起來開出個人化、定制化的處方和治療方案。
第二是關于隱私,那就是配對、連接、偶合,把兩種不同的個體雙向的連接起來,要么透明,要么模糊,要么開放,要么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