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諾威工業展見證了工業4.0從概念到大規模的落地的發展歷程,2014年以來,漢諾威工業展始終圍繞“工業4.0”概念展開。2014年漢諾威的主題為“產業集成,未來趨勢”,專注于智能化、自動化工廠和能源系統的改造;2015年漢諾威主題為“產業集成化——加入網絡大家庭”,格外關注了智能化生產、人機協作、創新型分包解決方案以及智能能源系統等;2016年漢諾威主題為“產業集成——發現解決方案”,展會展出的解決方案運用范圍從機械改裝到完整生產線集成化,而大數據的捕捉和分析也為工業發展注入了新鮮動力,這標志著工業4.0的重大突破,下一步就是商業化階段。2017年漢諾威主題為“產業集成——創造價值”,已經有了很強的應用指導意義,無論是硬件商還是軟件商,都可以提供非常具體的整套工業4.0解決方案。
工業4.0硬件龍頭持續完善布局,我國智能制造想象空間充分打開。以ABB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硬件提供商不斷完善自身戰略布局,能夠提供日趨完善的柔性生產線與大數據服務,我國企業通過引進成套的柔性生產線,在小批量、多批次、定制化產品生產能力上將實現重大飛躍。智能柔性生產線可以實現對人類勞動力的充分替代,有效對沖我國人口紅利減少、勞動力成本提升導致制造業成本優勢下降的問題。高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的生產線也可以有效減少工人培訓成本,提高產品良品率,對白色家電、3C制造、智能物流設備生產等行業提供充分的產能支撐。同時,美的并購庫卡在智能制造領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伴隨著我國《中國制造2025》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等政策的推出、本土企業技術不斷突破,我國本土機器人制造能力有望持續提升,利好智能制造領域相關企業。
德國工業4.0:制造業體系提供支撐,產業集聚促進發展
德國工業4.0:自下而上推動,保持制造業領先。德國工業始終強大,企業自發解決痛點,自下而上推動工業4.0。“工業4.0”的提出是與德國工業界遇到的瓶頸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最大目的是建立一個與互聯網融合的智能化先進制造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加快反應速度。解決成本問題和TimetoMarket是德國提出工業4.0的關鍵,這兩點正是互聯網時代中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的集中表現。德國企業不斷主動推動“工業4.0”:西門子的“數字化企業平臺”系統為數字制造提供了載體;寶馬集團的虛擬手勢識別系統使得汽車制造再進一步;大眾用機器人制造汽車,實現了極高的人力替代效率;ABB強大、精細而全面的機器人產品在世界上有著明顯的競爭優勢;博世力推用于工廠智能化的射頻碼系統;SAP推動云平臺互聯萬物,實現大數據支撐決策。
德國工業4.0戰略幫助德國保持制造領先優勢,提高有效生產。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政府正式宣布“德國工業4.0”戰略。金融危機后時代,全球經濟發展緩慢,德國外需疲軟,同時中美工業科技發展迅速,對德國出口形成進一步競爭。工業4.0戰略讓德國重新抓住工業發展主動權,保持“德國制造”的國際金品牌。德國工業4.0戰略的提出背景是全球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德國希望通過利用物聯網與服務網結合的方法,使產業鏈管理智能化,市場需求分析有效化,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德國機電類產品出口量增長率下滑,CAGR為1.7%
發達國家產能利用率下降
德國是機械設備制造業強國。據統計,有近10%的歐洲制造業公司位于德國,德國制造業產品毛利附加值約占歐盟的30%。機械制造業是德國最為活躍的經濟部門,整個產業鏈上約有6419家公司和超過100萬的勞動人口,生產效率排在世界前列。同時,機械制造業是德國第二大支柱產業,也是德國最具創新的產業部門。2015年,德國機械行業生產總值為2300億歐元,占GDP總值的7%。該行業主要以出口為導向。2015年德國機械制造出口率高達66%,出口額約1510億歐元。按產品細分,2014年機械設備的產值最高,收入約195億歐元,電力傳輸工程與材料處理居二、三位,分別為174億歐元與147億歐元。
2014年德國制造業生產率世界第四
2014年德國機械制造行業產值前十的產品概覽
德國完善的制造業體系是行業不斷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二十世紀初,“德國制造”備受歧視,以低質量、高山寨的形象臭名在外。二十世紀中期,德國政府致力改善制造業發展,重視自主創新,追求工藝技術與技術密度型生產,并自成體系。行業參與主體是以家族企業為主的中小型企業,也被稱為“隱形冠軍”與“工匠精神的延續者”,不追求規模生產,以“精而專”著稱;監管上,德國采用“二元結構”,由政府和標準化協會等一系列非政府組織組成,二者分工明確。德國政府不插手企業經營,提倡競爭的市場經濟,促進科研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建立,保證行業可持續發展。各類標準化協會及行業協會負責標準化制度的制定、執行與監管,是德國質量最重要的保障和體系核心;從生產要素看,受惠于完善的教育體系,金融系統和政府合理引導(如德國工業4.0),德國老牌公司與中小企業擁有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與科研潛能;高度分散化的產業群使得企業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不斷互相學習、增強產品競爭力。
德國制造業體系完備,產業環境好
德國工業4.0:產業集聚促發展,巴伐利亞高科技產業大步向前。巴伐利亞地區是以Fraunhofer創新研究所為中心高科技產業帶。巴伐利亞地區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200萬,擁有慕尼黑和紐倫堡兩座大城市。巴伐利亞地區區位優勢明顯,是歐洲東-西和南-北貿易通道匯集處,產品便于運輸到歐洲各市場。因此,許多外國高科技企業落戶于此,業務廣泛輻射周圍地區。2012年,德國政府發起“GoCluster”運動。經過4年努力,德國已經有100個創業產業園區,政府大力扶持并引導投資以鼓勵德國科技創新。該區域的核心研究所Frauhnofer-Gesellschaft為投資者與企業提供了新鮮的思路,是該地區的工業發展科創動力的源泉。
巴伐利亞地區是德國創新園區主要聚集地
巴伐利亞產業群的各類新型高科技都處于德國領先地位,機器人巨頭庫卡位于該區。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是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的所在地,庫卡是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近期被中國美的集團收購。目前巴伐利亞擁有19個高科技產業集群,包括生物技術、汽車工業、醫療技術、納米技術、環保技術、航天航空、衛星導航、信息與通信技術、能源技術、新型工業原材料、鐵路技術、傳感和電子電力技術、機電整合和自動化技術等。三分之一計入德國成分股指(DAX)的大型上市公司將總部設在巴州。此外,巴州的慕尼黑已經能夠成為僅次于法蘭克福的德國第二大金融中心,是巴州科技創新的堅強金融后盾。
巴伐利亞地區有眾多著名高科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