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呈現出強勁態勢,連續三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制造產業,然而工業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一直處于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
眾所周知,機器人器人整個產業鏈有上中下三個層次: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減速機和控制系統,構成機器人的“大腦”;中游是機器人本體,即機器人的“身體”;下游則是系統集成商,依賴上游和中游的核心設備做集成品。
在中國國產機器人崛起的道路上,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資料顯示,我國工業機器人企業由于核心零部件缺失嚴重,所以主要集中在本體和集成端。從成本上來看,核心零部件占工業機器人成本大頭,約72%左右。多軸工業機器人的成本構成中,機械本體約占22%;伺服系統約占24%;減速器系統約占36%;控制系統約占12%;其他外設約占6%。
在減速器方面,2015年我國機器人行業約有75%的精密減速器由日本進口,可見國內減速器被國外廠商高度壟斷,現階段尚處于普及期的國產減速機無法實現全面進口替代。國內做工業機器人減速器的企業不止50家,但其中產品面世或者批量化生產的企業不過二十余家。
在控制器方面,由于其“神經中樞”的地位和門檻相對較低,成熟機器人廠商一般自行開發控制器,以保證穩定性和維護技術體系。作為機器人的大腦,控制器有望在2020年市場規模達12億元;而我國工業機器人用伺服系統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47億元左右,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約為35%;作為國內外差距最大的核心零部件,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減速器市場規模將超過40億元。
在伺服系統方面。作為機器人中用作執行單元,伺服電機是影響機器人工作性能的主要因素。伺服系統外資企業占據絕對優勢。據了解,日系品牌憑借良好的產品性能與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壟斷了中小型OEM(設備制造業)市場。2014年,伺服系統市場TOP15廠商中,前三名均為日系品牌,總份額達到45%。西門子、博世、施耐德等歐系品牌占據高端,整體市場份額在30%左右。國內企業整體份額低于10%左右。
毋庸置疑,核心零部件已經成為制約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瓶頸。不過,因為核心零部件的進口替代空間大,而機器人市場又呈現了穩定增長的態勢,未來國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市場前景不容小覷。那么,國產機器人企業該如何在核心零部件上實現突圍呢
政策扶持帶動產業
在政策方面,不少專家認為,要鼓勵金融資本、風險投資及民間資本投向工業機器人應用和產業發展。對技術先進、優勢明顯、帶動和支撐作用強的工業機器人項目,要優先給予信貸支持。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在海內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同時,在國產工業機器人可靠性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推出首臺套補貼政策。允許成立工業機器人租賃公司,以促進資金不太雄厚的小企業對于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工業機器人租賃或可成為促進工業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一種模式。
企業間并購取長補短
在企業方面,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認為,中國的機器人企業要發展壯大,一個有效途徑是并購,可以通過同業整合或者跨界融合讓自己的企業更加強大。例如美的收購庫卡。事實上,產業邊界消失的速度遠比你想象的來的還要快。中國的機器人行業企業在最近短短幾年時間,就從幾十家發展到現在有幾千家。
中國機器人產業處于大的變革時代,需要快速創新整合,而機器人作為一種高新技術,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持手段。國產機器人要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打造出品牌影響力和品質。對此,曲道奎表示:“不是簡單的規模疊加,而是通過產業、文化、理念、組織架構形成一次新的產業集團,完全是智能變化。更關鍵的是并購后的運營管理,能夠讓自己具備國際化的能力。”
企業自主研發突破重圍
在國內機器人技術的自主研發方面,我國還需加大對關鍵技術的投入和研發,提高零部件自給率,整合現有研發資源,盡快形成一批技術研發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整機及關鍵零部件檢測中心等,同時,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將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做大做強。
以廣州數控機器人策略為例。廣州數控的策略是組建自己的系統集成團隊,直面應用企業,以此尋求市場突破。此舉,一方面利于解決系統集成商從慣性上青睞外資品牌、不愿嘗試國產機器人的問題;另一方面,接通機器人企業和應用企業的溝通橋梁,利于調整機器人研發生產。
總體而言,為了補齊國產機器人的“短板”,國家也已經出臺了系列扶持政策,而國產的核心零部件企業也在積極探索中。在未來,隨著國內一批秉承“實干”精神的品牌企業的建立,國內外市場將越來越開闊,我國國產機器人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會越來越強,機器人核心部件生產和應用將迎來黃金發展機遇期。
,庫卡機器人,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www.twshmhelm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