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機器人行業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同比增長12%,工業機器人銷量依然溫和且良好地增速。其中,中國市場增長17%,韓國增長50%,日本增長20%,則處于最快增速期。
作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突破發展的十大領域之一的機器人產業,尤其是在2015年,國產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占我國市場份額首次突破30%。
近日,中國機器人TOP10峰會在沈陽成立,參與此次峰會的沈陽新松機器人、安徽埃夫特、南京埃斯頓、廣州數控等10家企業發布聯合宣言,將加強行業自律、提倡公平競爭、強化產業創新、打造世界級機器人企業。
事實上,在今年年初,在韓國首爾舉行的人機大戰最后一場對弈中,李世石九段再次輸給阿爾法狗,以總比分1比4落敗于阿爾法狗。李世石與阿爾法狗的對決戰成功引爆了智能機器人產業,得到國家重視,企業爭相布局。
但在機器人概念火熱的背后卻隱含一哄而上,多而不精投資過剩的憂患。
機器人大蛋糕的困境
機器人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支柱產業,屢獲國家政策及資金的支持,企業爭相布局亦表現得干勁十足。
今年我國涉及生產機器人的企業已超過800家,據調查數據顯示,幾乎每周都有四五家新的機器人公司出現,就連地方區縣也在搞機器人產業園。
看似火爆的機器人行業,形成一哄而上,多而不精的局面,致使我國與機器人相關的企業數量快速增加,由于機器人屬于高新技術產業,眾多企業并不具備征集研發的能力。
國內機器人產業的龍頭企業的年營收入也不如預期。作為國內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化基地的沈陽新松機器人,去年的營業收入也僅16.85億元,國際知名企業ABB在華銷售收入超過330億元。在全球已擁有42家子公司而占據全球機器人減速器壟斷地位的日本納博特斯克公司,早在2012年,該公司年度合并銷售額就達到140億元人民幣。
顯然,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尤其是九成企業年產值在1億元以下。即使是像新松、埃斯頓這樣的知名企業,與安川、發那科、庫卡等銷售收入均超過百億元的外企來比,仍然偏小。
由此可見,位居國內營收前列的新松機器人去年營業收入僅約為ABB在華銷售收入的兩百分之一,可見其他小規模企業幾乎無利可圖。
找出路抱團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的中國機器人TOP10峰會上,新松、埃斯頓、哈爾濱博實等10家企業抱團實施行業產業鏈的整合計劃。
領頭羊的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就明確表示,國內機器人企業成立時間較短,多為近五年成立,規模較小,且集中在系統集成領域,研發能力不足,行業分散。在市場驅動下,未來幾年的殘酷競爭,靠頂著機器人概念套取地方政府補貼的機器人企業至少會有一半被淘汰。
事實上,《中國制造2025》明確將工業機器人列入大力推動突破發展10大重點領域之一,工業機器人維修,且在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中,也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工業制造2025》,以促進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壯大。在國家政策利好的前提下,www.twshmhelmet.com,機器人概念火熱的背后卻難掩高端產業低端化、核心零部件瓶頸以及機器人企業散亂現象。
值得關注的是,從2015年開始,國內機器人龍頭企業爭相布局,行業整合已初現端倪。如,沈陽新松,南京埃斯頓迎合行業發展,重拳出擊,基于未來行業的長遠發展,在解決零部件大量依賴進口上,加快零部件資源整合、產業整合的步伐,意在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以及行業影響力,深化促進與國內外先進零部件公司對話合作。
同樣,南京埃斯頓也在積極尋求對公司核心業務具有協同效應,有業績支撐的優秀公司進行收購兼并。如,出資近一億元設立并購基金,圍繞其上下游產業鏈進行并購投資整合,以及投資其他先進制造、能源環保、新材料、信息技術等優質項目產業,目標直指向智能制造系統領域延伸,打開外延同道。
我國已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
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機器人與高檔數控機床便被列為政府需大力推動實現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將率先突破弧焊機器人、真空(潔凈)機器人、手術機器人、智能護理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等十大標志性產品,以及突破高精密減速器等五大關鍵零部件,實現中國從機器人大國到機器人強國的跨越。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3.3萬臺(包括外資品牌),同比增長21.7%,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共銷售2.2萬臺,同比增長313.3%;而預計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到15萬臺,保有量達到80萬臺;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26萬臺,保有量達180萬臺;其中到2020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計劃達10萬臺,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