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成立,法官和律師會丟飯碗嗎?
中國正加速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人維修,日前首個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在北京大學成立。這將促使中國司法界的智能化創新走向何方?如何提升司法體系效能?
2017年,阿法狗橫掃柯潔、李世石等世界頂級棋手,引發人類對機器取代人類的無窮思考。不少人開始盤點那些即將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www.twshmhelmet.com,股票分析師、駕駛員、翻譯員,甚至有人揚言人工智能將取代律師和法官。
相比于人工智能在金融、汽車等領域相對成熟的應用,人工智能在法律領域的應用目前還剛起步,律師和法官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失業恐怕沒那么容易。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和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這一機構旨在推動法律人工智能產業深度發展、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以及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升司法體系效能,更好地服務社會。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副主任江溯說:目前法律領域的弱人工智能的發展水平遠遠低于醫療、金融包括自動駕駛領域,雖然創業公司都很努力,投入的資本和人力都非常多,但目前還是處于一種探索階段,能夠做出來的發揮實際作用的產品實際上非常有限。
法律人工智能來得可謂正當其時。去年,《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要大力推進智慧法院建設,積極打造智慧檢務。今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新?代??智能發展規劃》,要求部署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并專門針對司法領域提出建成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的戰略目標,而12月工信部出臺的《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更是明確提出了開展人工智能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研究,為產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的具體要求。另一方面,法律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有著現實需求。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法院受理案件為2303萬件,今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2500萬件,而全國入額法官只有12萬人,這也意味著每一名法官每年辦案數量超過200件。在國家提出要向司法改革和信息化要效率、要質量的現實需求下,法律人工智能的發展大有用武之地。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孫福輝說:智能服務其實剛剛起步,偏向于我們法院內部使用,我們的電子卷宗流轉做的一個服務叫智能審判輔助支持系統,已經在十幾個地區適用,降低了法官的事務性工作,還有我們的語言轉錄主要用于法庭,解決書記員的速錄問題,在杭州的實驗表明可以把庭審時間降低20%以上。
法律人工智能對促進立法機關科學立法,提升司法機關辦案質量和效率的作用顯而易見,但法律人工智能終究只能起輔助作用,關鍵部分還得由人來決定。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合作企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提供商國雙司法大數據事業部總經理王錳說:當科技發展到這個程度能夠給你提供工具的時候,法官應該勇敢地嘗試,對法官辦案肯定是有一些幫助的,但同時你不能依賴它,不能讓它替代你的工作,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它只能起來一個輔助和參考的作用,在最關鍵核心的部分仍然需要人來完成,我們可以提供輔助和建議,法律人工智能應該有它的邊界,如果我們可以研發出一個完全替法官寫判決的一個系統,就算有這樣的東西,法官也不能完全去依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