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高達!美日巨型機器人格斗大戰結果即將見分曉
一場兩年前約的架,現在終于要有個結果了。
如果你癡迷于那種人坐進里面操控的巨型機器人沒錯,就是日本動漫高達中的那種,那一定記得2015年美國人和日本人約下的機器人大戰。
量子位不妨簡單帶你回顧下前情概要:
2015年,美國巨型機器人制造公司MegaBots搞出了一個巨型機器人MarkI,這是一個擁有坦克軌道的巨型機器人,還配備了3磅重的彈道。
MarkI
搞出這個機器人的工程師GuiCavalcanti和MattOehrlein當然無比一顆賽艇,同時他們也認為自己的機器人戰斗力很強,肯定不會輸給日本搞的那一個,于是向日本的Kuratas發起了挑戰。
Kuratas可比MarkI要早更多,癡迷于機器人的日本朋友,早在2012年就由日本公司水道重工打造完成,甚至還在2015年放到了亞馬遜上開賣,售價1億2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26萬元簡直土豪玩具。
這個KURATAS也更接近高達的樣子:四足、高3.8米、重5噸,柴油引擎驅動,當然更重要的是它的身高、體重可以根據機體裝備改變而改變,比如機器人雙手還能配置格林機炮。
KURATAS
于是在美國人發出約約約申請后,自認機器人技術獨步天下的日本人又怎么會認慫呢?
于是爽快應戰了。
不過日本人還提了對戰要求,表示機器人戰斗我不是針對誰,但要是遠距離互射就沒意思了。所以要求以格斗的形式進行比賽。
這可給美國人潑了冷水,因為美國人搞的這個MarkI,根本不具備近身肉搏的優勢啊。別的不講,光那個坦克履帶腳,就很容易被人推倒嘛。
MarkI很容易被推倒
于是這個正式格斗的時間,被延遲了。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美國人也進一步搞出了MarkII和MarkIII(也就是本次參戰EaglePrime),高約4.5米,重達6.8噸,還是靠履帶行進,但下盤穩了很多。
武器方面,配備了模塊化可拆裝的空氣大炮,由一名主駕駛和一名炮手共同操控。
現在這個MarkIII還有一些新能力,比如秒抓汽車的爪,削鐵如泥的大鍘刀,還有電鉆什么的
總之美國這個機器人雖然進化了3代,但跟日本人的那一個還是有些工匠精神上的差距,看看人家這炫酷的操作甚至還能智能手機操控,除了進攻用的槍、炮。
KURATAS開發工程師和粉絲
日本同學還有盾牌什么的,簡直就是按照動漫打造的巨型還原手辦,所以吸引女粉絲什么的也不太令人驚訝(看看工程師這全身心放在機器人上的表情)。
決斗要出結果了
當然,如果聽完量子位的超長前情概,就要想要去圍觀大戰,那量子位只能說:省錢咯。
因為這次格斗并沒有對外售票什么的,決斗也被放在了一個日本未公開的地方進行,可能是擔心造成不可控的傷殺。
不過也不必失落,晚一些時間,會有全方位的視頻放出,量子位也會及時做好搬運工作滴。
參與者訪談
最后,美國機器人Mark的開發工程師:GuiCavalcanti,還在近日接受了外媒IEEESpectrum的采訪,內容如下:
Q:這次格斗更像摔跤比賽,還是就是真實的戰斗?
A:戰斗非常真實,我們花了一年時間給我們的Mark機器人升級,對機器人的手有了更好的操控,拳法更好,而且能夠保障操控人的安全。我們之前還用最新一代MarkIII向老機器人發射了一顆3磅重的油漆炮彈,時速高達120公里,于是直接撕開了老機器人。所以在這次格斗戰斗中,會有很可怕很真實的傷殺發生。
Q:格斗可能會讓操控者掛掉嗎?
A:即使我們做了很多預防措施,但受傷的概率可能不會是0%,這個比賽不是一個根本上能保證安全的活動,機器人維修,不過我們的目的是打破對方的機器人,并不是希望傷害對方的駕駛人。
Q:Mark機器人是需要你們兩個工程師去操控的?
A:是的,一位作為駕駛操控,另一位是炮手。駕駛人使用兩個操控桿控制基座和腿部,這些操縱桿擁有幾個不同的控制器對準和模式,炮手則可以控制軀干扭轉和手臂,炮手不光能射擊,還能切換8種不同的招式。當然,在必要的情況下,駕駛人可以控制整個機器人。
Q:駕駛機器人最難的是什么?
A:最難的部分是練習得足夠好,讓一切非常順暢。機器人擁有26個自由度,需要兩個人協作完成任務,所以這不是一個輕松的事兒。即便你有個汽車駕照之類的,也要在這里學習幾年,才能獲得許可證。不過我們也在從頭構建一個全新的機器人,嘗試用相對較少的練習就能實現操控。
Q:機器人的武器,你最喜歡什么?
A:EaglePrime機器人用模塊化武器系統,可以安裝一個40馬力的鏈鋸,一個直徑2英尺的鉆機,還有兩個多用途抓手和兩個槍炮。我個人來說,電鋸是我的最愛,因為它太強大了。
Q:你們的戰斗策略是什么?
A:我們的戰略是hold住全場,默認武器是抓斗爪,可以打、抓、扔。Kuratas機器人的優勢是移動速度快,所以我們在戰斗中需要遏制它的這個優勢。
Q:這個項目搞到現在,機器人維修,關于你和你的機器人,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嗎?
A:我想強調的是,機器人使用了很多部件,而且每一個部件都有自己的功能需要驗證,所以驗證測試每一個部件、確保子系統無誤,才能讓組裝成全系統的時候更完美。我們之前在這方面摔過坑,KUKA機器人維修,當時供應商給我們發了錯誤的部件,導致工期延誤了很多。所以如果問我建議,那我會告訴你:組裝成小塊后經常測試,不要等到完整機器人完成再去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