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將是互聯網+最先突破的領域
工業4.0的本質是產業互聯網;ヂ摼W+制造的融合,這是一場時代的革命,是顛覆和自我顛覆。實際上在過去的15年當中,我本人不僅見證了自動化到互聯網化,還洞察了萬物互聯所帶來的技術變遷。工業4.0是人類社會最后一次工業革命,引用工信部部長苗圩的一句原話: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概念,互聯網+制造最具備條件,工業4.0也將成為互聯網+的最先突破的一個領域。
在中國的移動互聯網領域里,過去15年,所有的資源、資金都壓在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上面,所以我們稱之為消費互聯網,F在移動互聯網來到了第二產業工業,第一產業農業。按照馬云的說法互聯網是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的頂層基礎設施,是水、電、煤和高速公路。那么,隨著移動互聯網對工業領域、農業領域的顛覆、侵襲,實際上整個移動互聯網我個人認為它進入深層次的再造,深層次的重新產生效率的一個階段。這也就是我們中國政府提出互聯網+的核心要義所在。
工業4.0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概念,它的核心是智能制造。它對我們中國的整個產業影響巨大。因為中國是世界上一個制造大國,所以說,工業4.0不僅僅影響中國的經濟,也影響整個中國未來的發展。我個人認為,它會影響中國的就業,因為在制造領域里,就業人員達8000萬以上。第二,影響中國的經濟出口。第三,會影響中國的軍事國防。影響到我們所有的產品生產、制造、流程、供應鏈,所以說工業4.0正在顛覆工業里傳統工業的整個生產模式。
工業4.0帶來的三大紅利領域
我在很多地方,包括中國的政府部門,還有中國的很多大型企業做演講時經常講到,工業4.0從2013年剛剛開始。我個人觀點,它將會延續30年到40年的時間。那么,工業4.0是一個巨大無比的萬億級以上的一個市場,在工業4.0領域里面,未來10年,資本市場會有超過30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很多學員問,有哪些類別的公司會有更多的機會?我的理解如下:
第一類,智能工廠。也分為兩小類:1、傳統的工廠轉型成智能工廠。2、一出生就是智能工廠的。
第二類,技術解決方案公司。為制造業提供智能工廠、頂層設計、轉型路徑圖、軟硬件一體化設施的工業4.0解決方案公司,總集成商。實際上中國有400萬傳統的制造業企業,在未來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他們都會逐漸的分步驟的轉型成工業4.0工廠。那么,這里就面臨一個巨大的市場。
第三類,為中國的制造業轉型成工業4.0的過程當中的九大技術供應商,包括工業物聯網,工業網絡安全,工業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等等。
在工業4.0解決方案里,包括軟件、硬件。軟件有工業物聯網、工業網絡安全、工業大數據、云計算平臺、MES系統、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支持工作的自動化等。硬件有機器人(包括高端的零部件)、傳感器、RFID、3D打印,機器視覺,智能物流,也是AGV,PLC,數據采集器,工業交換機等。
錯過了工業4.0,就錯過這個時代
工業3.0到4.0有兩個核心的標志。
第一、從3.0時代的集裝箱到現在的快遞,這回答了為什么順豐快遞這樣的快遞公司在互聯網時代的作用變得無比巨大。而在工業時代,EMS的作用就沒有那么大。所以,工業時代的核心標志是集裝箱,互聯網時代的核心標志是快遞。
第二個標志,從模具到數據。這是我最近寫的一本新書的書名。我們知道工業時代,整個全球制造最典型的公司是富士康,郭臺銘也講過,模具是工業之母,IE是工業之父。所以,富士康、比亞迪,包括豐田公司,他們都把模具和IE作為核心的關鍵能力,這也可以稱之為工業時代,或者3.0時代的標志是模具。那么,4.0時代,按照阿里巴巴馬云前段時間所講,叫DT,就是數據的技術。所以說,3.0到4.0核心的標志是從模具到數據。這是一場巨大的產業革命,錯過了工業4.0,實際上也就錯過了這個時代。
由于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導致了新一輪產業革命。這個前提非常重要,也就是說沒有這一輪的科技革命,也就沒有了這一輪的產業革命。
德國政府所定義的德國工業4.0,由一個信息,一個網絡,四大主題、三項集成、八項計劃組成的框架結構。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整體框架有很多地方和中國的實際國情不同,操作上面還有一定的距離。
德國工業4.0背景及概述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1784年瓦特發明蒸汽機為標志,產生于英國,延續時間86年。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1870年,產生于美國辛辛那提,以電力的發明為標志,延續時間99年;
第三次工業革在1969年的硅谷,到現在已經44年,大概還會延續10到20年。
第四次工業革命以2013年德國漢諾威為標志,宣布這一輪工作革命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第四次工業革命延續時間大概為30到40年,所以說工業4.0、移動互聯網對中國工業的顛覆、再造和融合才剛剛開始。
第一陣營:美國、德國
新一輪的全球工業革命實際上是工業和互聯網融合。美國提出了工業互聯網標準,希望關注設備互聯、數據分析、以及數據基礎上對業務的洞察,他們對傳統工業互聯網互聯互通,其關注點在大數據和云計算。
德國推出工業4.0,希望重新引導全球制造業潮流,這也是德國希望引導第四次工業革命最主要的標志。誰主導了這場工業革命,誰就成為這場產業革命的主導者,誰可以制訂標準,就可以成為這個革命的王者,可以挽救歐盟的衰落,也可以使德國重新成為世界的霸主。
德國提出工業4.0,擁有強大的機械制造技術,嵌入式以及控制設備的先進設備和能力,德國很關注生產過程智能化和虛擬化的深刻改變。
工業4.0是德國和美國增強這次工業革命主導權之爭,有兩大目標,一個是智能制造,另一個智能工廠。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本質是,主導這個世界未來工業標準之爭,是由德國和美國按照自己的邏輯路徑、表述方法來推進。
第二陣營:中國、日本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由德國和美國在搶奪這個世界的標準。中國是一個標準的追隨者,中國政府也選擇了德國標準,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向工業大國向強國轉型。中國工程院主導,工信部參加,拿出頂層設計和路徑選擇,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是加快新一代新型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
這一輪工業革命為什么沒有日本?日本在這一輪工業制訂過程當中已經落后,源于日本信息技術的落后。德國可以成為這一輪工業革命的提出者,它擁有了強大的軟件公司,SAP公司,庫卡機器人公司、西門子硬件等研發很強的公司。
中國缺少這樣強大的工業軟件公司以及機器人公司。所以這一輪產業革命,德國和美國占據主導權,是第一陣營,中國和日本是第二陣營。
當然,在未來的工業4.0當中,機器人維修,日本還具有一席之位。因為日本的新材料研發以及技術方面有著深厚的積累,仍會有一些地位,但無法成為標準制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