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與資本的雙重激勵下,我國機器人產業正處于爆發式增長期,目前國內有近40家機器人產業園,到十三五末,我國機器人產業集群產值有望突破千億元。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但國內機器人技術和產業現狀并不樂觀,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這些零部件占到整體生產成本70%以上,進口成本過高導致國產機器人整體缺乏競爭力。
作為西部工業重鎮,寶雞市正利用技術優勢打造機器人自主技術關鍵零部件基地,打破核心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局面,目前多家企業在關鍵零部件制造領域已走在國內領先行列,工業機器人核心部件已具有國內一流制造水平。
機器人浪潮襲來
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新增數量2.55萬臺,2013年新增3.37萬臺,增速近50%,并首次超越了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2014年被稱為中國機器人元年,機器人市場步入了爆發式發展階段,KUKA機器人維修,一大批國產工業機器人品牌逐漸浮出水面。截至當年8月份,中國機器人公司已經有3600多家,在今后幾年每年還在增加。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重,新增勞動力逐年下滑,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激增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也促使機器人產業迅猛發展。
從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間,中國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增長3倍,年平均增幅15%。2013年國內有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超過20%。機器人的價格每年下降30%,幾年前20萬元的機器人,現在只需三分之一的價錢。
專家表示,將來機器人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排擠或者替代傳統勞力,而且機器人生產效率極高,產業的發展會將人類文明提高到一個新的發展程度,同時也推動勞動者向高端轉移。
我們只能喝剩湯?
中國已成為全球購買工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但與龐大的制造業基礎相比,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利用水平仍然很低,在每千人機器人擁有量這個指標來看,我國機器人數量使用密度僅有23臺/千人,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與世界平均水平的55臺也有較大差距。從機器人應用最多的汽車行業來看,五大世界先進汽車生產國日本、德國、法國、美國、意大利的汽車工業機器人密度均達到了每萬人1000臺以上,中國即使大幅增長也僅有每萬人213臺。
有專家測算,目前在機器人生產成本的四大核心部分中,本體成本占22%,伺服占24%,減速器占36%,控制器為12%。其中成本較高的減速器部分幾乎被日本公司所壟斷,售價居高不下。中國機器人產業化的核心部件一直受制于人,出現國內機器人大多由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
更為緊迫的是,國際巨頭們紛紛在中國設組裝線,降低本體成本和價格,搶占國內市場。繼ABB之后,安川和庫卡也開始在中國建設組裝線,并于2013年投產,兩家在中國最終年產量將合計達11000臺,相當于201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需求的近一半。
我們有最大的市場,但缺乏核心技術,在高科技的機器人領域,我們通常賺的還是組裝的辛苦錢,業內人士指出,全球機器人總動員了,難道我們只能喝剩湯?
寶雞智造
4月6日,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了產業發展五年總體目標: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產品性能和質量達到國際同類水平,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滿足市場需求。
據介紹,高性能機電器件與整個機器人研發過程相關。高性能機電器件如伺服電機、減速器和驅動器充當機器人的器官或者肌肉,對實現機器人的主要功能而言必不可少。如果高性能機電器件進口依賴情況得不到改善,我國機器人產業難以發展和壯大。
為此,寶雞市適時而動,利用工業轉型升級機遇,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打造機器人自主技術關鍵零部件基地,據了解,目前國產機器人的負重關節、伺服控制系統和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很多是寶雞市企業生產的。據寶雞市工信局有關人員介紹,寶雞市生產的機器人關鍵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突破了智能機器人關鍵技術,改變了國外企業長期壟斷的局面,機器人維修,寶雞市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機器人自主技術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
目前寶雞市機器人生產廠家有5家左右,涉及智能制造企業則超過百家。秦川集團公司的減速器在精度上基本與日本頂尖品牌不相上下,庫卡機器人,經過不斷改進,使用壽命也在延長,產品經機器人整機生產企業掛機試運行,測試基本指標可以替代進口產品。長嶺科技公司近3年研制了多功能護理床系列產品,正在醫院進行臨床測試,目前進展順利;星橋科技公司研發的智能腕表具有緊急呼救、血糖監測、血壓監測、心率監測和GPS定位等功能,正在開展市場推廣工作。
按照相關規劃,到十三五末,我國機器人產業集群產值有望突破千億元,寶雞市目前機器人產值不足十億元,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寶雞市正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土企業,按照產業發展的要求,舉全市之力,做大做強做優機器人產業,一個以機器人產業為特色的智能制造發展集群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