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瞄準國際前沿技術和產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促進中德兩國裝備制造業及相關產業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向園區集聚。提高核心部件研發制造能力,推進裝備制造業在技術、質量和管理上向中高端邁進,并打造國內一流的開發開放功能平臺。
2015年12月27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方案》。中德裝備園是國務院批復的全國第一個以中德高端制造產業作為主題的戰略性平臺,是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的重要載體。
中德裝備園地處沈陽市西南部,位于鐵西區。沈陽市是東北地區中心城市和以裝備制造業為主導的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工業基地基礎雄厚,產業體系完整,機械裝備、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航天航空等優勢產業在國外具有較強競爭力。園區及周邊區域集聚了一批汽車、機械制造、電子、化工、醫藥等德資企業,為其加快建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推動產城融合智能化發展
園區的空間規劃選舉在國家級的生態區,規劃面積48平方公里,庫卡機器人,核心區20平方公里,基本上整合了歷史文脈、地理信息、產業布局、功能需求和德國元素。按照產城融合、智慧城市、生態城市的規劃理念,中德裝備園以中德大街為軸線,與中歐路、中法路、中瑞路、中奧路構成一縱四橫格局,將形成匯聚德國企業的產業走廊。
據了解,產業規劃園區突出了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汽車制造、工業服務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定位為拉動沈陽市轉型發展的新引擎;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戰略合作實驗區;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探索區;國際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創新驅動和綠色集約發展引領區。
據中德裝備園管理會常務副主任李寶軍介紹,實現在規劃上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業態豐富的發展目標。引進一批知名裝備制造企業、德國及歐洲中小企業特別是行業領軍企業,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力爭德國及歐盟企業達到50%以上。加強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有效對接,產業高端、產品一流,德國及全球先進制造業企業高度聚集。對于傳統的裝備制造業具有輻射和帶動引領作用,促進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向德國園區看齊,實現園區的管理科學和拷貝可復制可推廣,力爭到2025年,在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人才培養、園區管理等方面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建成集研發、設計、生產、服務于一體,國際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園區。
中德企業開展智能化合作
中德裝備園聯合寶馬、西門子、庫卡、紐卡特、思愛普、品奇巴馬克等多家德國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展合作。這里規模以上企業482家,跨國公司超100家、世界500強企業超50家。寶馬將全球技術最先進的整車工廠、發動機工廠以及本土之外唯一的研發中心都設在了這里。中國制造2025的代表性企業沈陽機床等也集中于此。作為國家戰略,中德裝備園將擔負起承接中德兩國制造業深度合作、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示范區的使命,并成為世界級裝備制造業集聚區。
中德裝備園已經在引領新一輪的振興中率先落子。在2015年,園區合計利用外資30263萬美元,其中德資20317萬美元。2015年以來,園區在中德兩國共舉辦交流推介活動16次,接待國內外來訪團組60多個,其中德國團組40多個,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德國商會、德國中小企業聯合會、德勤公司等商會協會及中介機構建立合作聯系。目前,園區已建成各類項目35個,重點推進項目74個,其中智能制造項目10個,先進機械制造項目14個,汽車制造項目30個,工業服務項目14個。
已與商務部中國國際投資促進中心、德國詩道芬公司、德國杜塞爾多夫中國中心、德國比勒菲爾德經濟部及比勒菲爾德經濟促進會等單位合作建立了對外機構。設立了中德裝備園產業發展引導基金、中德裝備園專項資金等相關專項基金,支持引進高端裝備產業創新技術和人才,形成了德國技術沈陽孵化沈陽制造國際化發展鏈條,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的生態系統。
目前,園區入駐優質德企55家。中德合作項目數量達到63個,已經形成了汽車及零部件、機器人和智能裝備、先進機械制造、工業服務業四個板塊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以華晨寶馬鐵西工廠為龍頭的汽車及零部件板塊已經形成產業集群;以德國庫卡機器人工程示范中心、德國紐卡特行星減速機為代表的機器人和智能裝備板塊,已經初具規模;以德國保庫城市智能管廊系統項目為代表的先進機械制造板塊,對引領本地傳統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發揮示范作用;以德國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雙元制教育培訓基地項目為代表的工業服務業板塊加速聚集,為其他板塊科學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研發、金融及人才等諸多方面的保障。
強化和堅守園區規劃中智能制造板塊的發展方向。沈陽制造業的各類要素比較厚重,工業企業和智能制造相關的關聯度比較高,使園區擁有比較好的智能制造方面的發展潛力。特別是沈陽的傳統裝備制造企業正在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國務院對園區的批復當中提到,要創新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模式,并希望園區有一個點的突破,對于老工業區整體轉型有一個示范引領,李寶軍說。
打造智能化多領域創新平臺
產業園在發展模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并為保障產業園健康可持續發展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這對于國內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方面以及類似園區開發建設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價值和借鑒意義。
1.創新產業發展模式
(1)聚焦德國元素實施高端優質增量發展
將對德、歐招商工作列為優先任務,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德國商會、德國中小企業聯合會等商會協會及中介機構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開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引資引技引智專場招商、推介對接等活動,實現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戰略深度對接。
(2)促進互聯網+裝備制造業融合發展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KUKA機器人電路板維修,優先發展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建設數字化工廠,數字化車間,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業融合,建立兩化融合戰略實施的長效機制。
(3)支持領軍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
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業關鍵領域鼓勵大型企業集團跨國界戰略合作、兼并重組,提高規;、集約化經營水平,并同時引進一批特別是與領軍型企業具有產業協作關系的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群,加速形成產業內大中小微企業協同集成創新發展的良好局面,建設國內外知名、產業鏈完備的高端裝備制造技術創新集群。
2.創新園區開發建設管理模式
(1)大力推動國際合作化管理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