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長沙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中發現,清潔機器人已經閃亮登場,它們正是實現環衛環境裝備產品數字化、智能化的生力軍。
一走進長沙高新區中聯重科麓谷第二工業園,記者們就被一臺正在掃地、撿瓶子的小型機器人吸引了。這是全球首款智能清撿保潔機器人,搭載了多線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高精度差分GPS系統以及深度攝像頭等傳感器與智能機械臂,并采用特征驅動全局定位算法融合多個傳感器信息,為全自主移動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識別保障。
這臺機器人是由長沙中聯重科環境產業有限公司研發的。該公司執行總裁陳培亮生動地介紹道,在電影《星球大戰》里有個場景,工業機器人維修,飛船一打開,外星人戰士齊刷刷地下來了;未來類似場景可能會出現,無人駕駛車搭載著一二十臺清潔機器人,機器人維修,到了作業場地,機器人就列隊登場了。“這么一個場景,我們認為在未來10年很有可能會實現。”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小型機器人未來主要在小巷、廣場等場所作業;在大型掃路車過不去的這些地方,目前主要依靠清潔工人用掃把清掃,而人力成本越來越高,于是小型機器人作業就成了不二之選。
從更高層面來說,中聯環境的未來走向是借助人工替代型產品,將環衛環境治理從目前的勞動密集型發展成裝備和高科技密集型。
具體來說,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要分兩步走。第一步,先做到人員減量,比如說一個項目原來要200人,以后要降到100人。減量的過程就是要提高設備本身的效率,把現有的技術附加上去,從而減輕人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第二步,要把駕駛技術、AI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等結合起來,大部分實現用裝備代替人工。隨著AI技術等的成本的下降,這一愿景未來10年有可能實現。
事實上,由中聯環境研發的清潔機器人去年底已經在國家5A級示范景區橘子洲正式上崗。陳培亮指出,目前推出的產品主要依靠傳統燃油運作,今年下半年要實現純電動,“這樣可以節約成本,并使機器的穩定性大幅度提升”。
除了能源的轉變,他還很期待5G技術的應用。“當5G發展起來以后,傳輸速度將越來越快,機器收集的所有東西都可以實現無時差傳輸,效率會大大提升。所以我們也希望在長沙5G樣板的建設過程中,能將其和中聯環境的大數據、設備遠程控制系統相結合,進行一些領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