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新松機器人創始人兼總裁曲道奎直言不諱地說,目前能夠在市場上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工業機器人;至于最早發起的服務機器人,離真正成熟,還有很長的距離。
在曲道奎看來,盡管服務機器人已進入了廣大的消費者領域,但其未來技術、產業發展的路徑還很長;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服務機器人除了“看”和“說”之外,很多動作都無法完成。
“腦力超出了軀體,相當于’殘疾人’。”曲道奎說。
這并不是服務機器人第一次受到業內人士的冷淡對待了。此前,當獵豹公司發布了包括接待機器人在內的一系列產品后,前榮耀總裁、優點科技CEO劉江峰就對獵豹創始人傅盛表示“這些產品可能會很難賣”。
劉江峰的論據在于,這類產品目前并不能夠形成很好的用戶粘性,而且商業模式沒有形成很好的組織。
市場的悲觀論調只是一部分,更能夠代表行業變化的,是一些領頭公司的衰落。
7月底,自媒體“智東西”報道了服務機器人企業上海棠寶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棠寶機器人”)由于資金鏈斷裂被迫倒閉的新聞。在文中,棠寶機器人被稱為“國內第一批服務機器人生產廠商”。因此,這家公司的負面信息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行業的風向標。
盡管棠寶機器人創始人王明高很快回應稱,雖然公司現階段已經引入了投資人并進行了重組,業務和客戶服務、研發都在正常開展。但他也承認,自己“不幸掉進了一個坑,而且還不淺”。
像棠寶機器人這樣踩過坑的服務型機器人企業在過去幾年中并不是少數。前期的企業數量高速增長和行業市場的容量本身并不相符,這自然會形成泡沫,而一些本身發展出現問題的企業自然成為了被淘汰的那一批,即便是“第一批領頭公司”也不例外。
過度擴張,大熱必死
從過往的履歷上看,棠寶機器人的起步并不算差。
正式成立于2017年6月之前,棠寶機器人曾經是新三板上市企業棠棣信息下屬的一個機器人產品研發部門。在那個時候,棠寶機器人就已經獲得了國家相關部門的認證。
根據上述報道,2016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相關部門頒發了首批中國機器人產品認證證書,棠寶機器人的證書編號為001;到了2017年10月,棠寶機器人還在十九大會議中心提供了巡邏安保服務。
棠寶機器人的爆發,伴隨的是機器人行業的整體發展。在當時看來,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風口。
如雨后春筍般冒起的公司,也許不是都能夠出現在人民大會堂,但總是可以進駐到大大小小的購物廣場、或者政府機關之中。那是服務型機器人的黃金時代。
在機器人大潮下,投身其中的企業們也在擴展著自己的規模,希望在爆發期來臨前盡可能地積聚基礎。例如,棠寶機器人就在2017年和百度合作推出了定制化的產品,以及一些針對醫療行業的服務機器人,甚至有報道稱,棠寶機器人已經和建設銀行(6.800, -0.08, -1.16%)達成了業務合作。
小兵(化名)之前所任職銷售的一家服務機器人公司也在那個時候開始尋求銀行、金融等領域的合作機會。這家公司之前的產品大多數賣給的是餐廳和商鋪。“多進入一個領域,成功的機會就越多。”
對行業前景的樂觀態度,驅使著許多企業心甘情愿地擴張著自己的業務。這樣的好處在于,能夠找到盡可能多的市場,從而為自身贏得潛在的利潤空間。
不過,行業的走向最終和人們的預期走出了一條交叉線。2017年下半年開始,機器人行業開始退燒,國內眾多曾經活躍的初創公司也歸于沉寂。
在這個前提下,大力的擴張反而成為了企業們的累贅。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就曾經于2016年在公開場合提出過警告。他認為,在熱潮之下,機器人產業已呈現出投資過剩的隱憂,機器人企業要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對于棠寶機器人來說,多面出擊然而沒有帶來穩定收入的結果是,一旦股東公司經營情況出現混亂,它們就無法保持自我輸血能力,最終踏入深淵。
青島飛躍機器人CEO、中國自動化學會產業化處負責人宋云飛則認為:“一個創業公司不能想著什么環節都參與,又要搞研發,工業機器人維修,又要搞市場,又要搞銷售,精力很難兼顧。”
對于初創企業而言,進行擴張能夠帶來的好處之一是節省成本,提高價格競爭優勢。
然而與此同時,它們的人手往往相對有限,而機器人又是一個對技術專業化程度相對較高,人才相對短缺的產業。這意味著一旦公司把握不好不同業務之間的投入力度,讓不合適的人員負責相關業務,很容易會導致公司的發展失去平衡。
“比如我是一個搞科研的,KUKA機器人維修,那么創辦的公司自然也是科研型的,對于投標之類的就得一點點去學。如果非要去大力搞銷售,那么肯定要死掉。”宋云飛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小兵此前在公司負責的是面向一般商家的銷售。然而當上級交給他向銀行機構推銷產品的任務之后,他開始感到舉手無措。
“比如一些高端金融機構的項目,投標都有自己的步驟和要求,比如要有專門的計劃書等等,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比較缺乏,因為一般商戶沒有那么多的要求,看到產品靠譜就會打款。”小兵說。
為此,他所在的企業對銷售團隊進行了相應的擴充,這帶來了額外的成本。然而產品的不足使得它們的銷量欠佳,最終這些投入的成本也沒能轉換成效益。
小兵雖然沒有直接接觸過棠寶機器人,但看到后者最近深陷泥潭的消息后,還是有些感慨,“像這種體量的公司,可能一下子走得太快,一步沒跟上也會出現問題。”
“這樣的問題其實不僅僅出現在機器人行業,像金立手機的危機,其實也是這個道理。”他說。
我有需求,你能解決嗎?
除了盲目擴張導致的后勁不足之外,服務型機器人企業的一個困境還來源于,市場的爆發實際上與需求并不同步。大量玩家的涌入,所造成的是市面上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滿足用戶需求更是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