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家在西安,去年和幾位朋友一起創業了,幾個理工男選擇了教育機器人方向,面向8~18歲的青少年進行機器人培訓。
他們圍繞VEX機器人、大疆RoboMaster等機器人平臺,進行軟件開發,量身定做出不同的培訓課程,教學生了解機器人,進行編程搭建、工程管理,或者打機器人競賽。公司籌辦第一年,他們就招收了七八十名學生。
時不時周邊的學校也會有機器人培訓需求,小張團隊也會與學校合作,提供機器人教具,給學校學生進行培訓。如果學校有意向參加國際性機器人大賽,他們還能提供進一步指導。
近兩年,像小張團隊的這類公司開始在全國蔓延,開培訓機構,或者以加盟連鎖的方式快速擴張。
隨著人工智能被寫入國策,AI、編程教育開始逐漸走入課堂。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AI技術公司、機器人公司、玩具公司、培訓機構等紛紛涌入這一市場,推動教育機器人走高。
然而,行業蜂擁而至背后,教育機器人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C端與B端(教育端)賽道之間、行業與大眾認知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一、大疆教育機器人一炮而紅的背后?
一個月前,大疆推出首款教育機器人機甲大師RoboMaster S1,盡管3499元的售價并不低,但產品上線5分鐘,現貨售罄,第二天就把兩個月的產能賣完了,無奈第三天大疆只好下架產品。
作為一家全球無人機領域的硬核企業,大疆教育機器人的涌入與走紅,也讓更多目光停留在教育機器人身上。
大疆之外,行業更多力量也在涌入這一市場,優必選、商湯科技、小米、科大訊飛、工匠社、樂森機器人等等紛紛推出具有教育屬性的機器人產品。
然而與行業涌入端的火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教育機器人在C端市場的表現相當清冷。
需要明確的是,本文討論的教育機器人是具備一定編程能力和可擴展性,能夠讓青少年進行一些AI教育和編程實踐的產品,故兒童故事機類產品不在討論范圍內。
以淘寶平臺為例,搜索教育機器人的相關產品,月銷量大多在幾十臺到上百臺之間,相比智能音箱、兒童故事機的銷量,可謂少之又少。
從手握眾多流量的小米天貓官方商城來看,一款售價499元的米兔積木機器人月銷不足500臺,以此估算,一年的銷量約在5000臺左右。小米尚且如此,整個線上教育機器人市場可想而知。
不僅線上如此,教育機器人在線下市場也并不樂觀。
一位知名渠道分銷商負責人向機器之心透露:“從代理商的角度來講,我們并不太愿意賣這類產品。”
原因是機器人的技術門檻,也意味著行業銷售門檻。由于它是一個新興品類,消費者的認知度往往不高,甚至渠道員工都不了解,這就要花費精力對渠道進行培訓,并帶來新的成本。
另一方面,線下零售店面往往空間有限,假如只有50個點位,渠道往往選擇最容易銷售、最賺錢的產品。
“相比賣機器人,零售店面更愿意賣手機,賣蘋果手機、華為手機銷量多快呀,大家等著要,但機器人技術含量太高了,賣的過程中店員既要懂,還要會賣,賣一個太費勁了”,他解釋道。
他還透露,部門曾深刻討論過教育機器人市場,最后決定不考慮代理此類產品。用戶認知度低,銷售門檻高,復購率底等都阻礙了渠道商的選擇,“教育機構可能更適合銷售它們,還能跟自己的課程結合”,隨即他把目光拋向了教育端市場。
談及銷量清冷的原因,除了市場初期,用戶認知度不足,價格較貴等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產品性能與教育屬性不足。一位業內人士表示,“C端市場的大部分產品玩具屬性更多,即使是大疆的產品很優秀,但如何將娛樂競技屬性和教學屬性融合,如何完善教學體系也是一個問題。”
大疆機器人S1一炮而紅的背后,教育機器人在C端的賽道才剛剛開始。
二、兩大力量角逐B端
與C端賽道的“冰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教育機器人在B(學校、培訓機構)端賽道異常火熱,尤其是近兩年。
教育機器人并非是一個新鮮事物,早在10年前,VEX機器人、VEX機器人大賽就引入中國。目前VEX已覆蓋全球60多個國家,有2萬多支學生隊伍,僅中國就有約1500支隊伍。
近年國內也興起了一股機器人競賽之風,優必選、大疆、工匠社、能力風暴等紛紛加碼或舉辦機器人競賽,如世界機器人大賽、大疆的RoboMaster 機器人大賽等。
競賽以及圍繞競賽的培訓構成了教育機器人的早期市場。隨著國際比賽、商業賽等逐漸增加,尤其是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出臺,教育機器人的落地開始加速。
在《規劃》中,國家就規定,“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寓教于樂的編程教學軟件、游戲的開發和推廣”,此外也“支持開展人工智能競賽,鼓勵進行形式多樣的人工智能科普創作”。
政策之下,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必有勇夫!資本、教育創業者、AI公司紛紛涌向這一領域,其中一支力量是培訓機構,他們在全國“開疆擴土”,掀起教育機器人培訓的浪潮。另一支力量則是AI技術公司、機器人公司,在政策導向、學校需求之下,他們從AI場景場景落地的角度出發,邁出新的探索。
先從培訓機構說起,如前文所述的小張的創業故事,更有影響力的則是以連鎖或加盟為驅動的培訓機構,比如樂高教育、中鳴教育、能力風暴、貝爾科教等。
這些培訓機構主要面向兒童、青少年培訓編程教育,前幾年更火的一個稱呼叫STEAM教育。他們所使用的教材、教具不一,編程機器人是其中一類教具。據了解2017年到2019年入局編程教育賽道的公司就有200多家,僅2019年的融資就超過40筆,火熱程度由此可見。
貝爾科教是起步較早的一家公司,成立于2011年,主要做3~13歲的兒童市場,通過自研教育機器人產品和課程,KUKA機器人維修,提供編程教育,號稱是STEAM教育中該賽道規模最大的玩家。
據機器之心觀察,其中3~6歲孩子學習的機器人教具玩具屬性更多,更偏重啟蒙教育;面向8歲以上孩子的教具,其編程屬性與可擴展性更強一些。
貝爾在經營策略上采用直營和加盟店兩種形式,目前已在全國200個城市建有1000家培訓中心,管理6000多間智能教室。
除了提供培訓教學外,貝爾還面向C端銷售教育機器人產品,但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貝爾創始人王作冰透露,去年公司整體營收4個多億,其中C端營收僅占千萬量級。
他看好AI+教育的前景,并稱要在未來3年左右,打造5萬間智慧教室,進一步深耕機器人教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