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發明帶動了陸地交通體系的大變革,而無人機的迅速普及也有望推動低空空域迎來新發展。近年來,民用無人機制造業迅速發展,核心技術持續提升,產品種類日漸豐富。數據顯示,商用無人機行業增長快速,市場預計,到2020年,商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將超過1260億美元。據統計,美國大約有11萬架商用無人機,機器人維修,預計2022年將增至45萬架。
現階段,無人機已經在農業植保、應急救援、緊急通信、交通巡查、海洋監測、地理測繪等領域實現了越發深入的應用,而物流場景正成為無人機新的商用熱點。
日前,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X研發實驗室旗下的Wing公司獲得澳大利亞航空管理局的批準,可以在該國首都堪培拉地區的家庭用戶提供無人機配送服務。實際上,Wing已經在澳大利亞進行了四年多的無人機測試,該項服務早前僅限于堪培拉三個郊區的民眾。
Wing在博客中介紹,其獲準推出的無人機商用服務可以允許用戶通過APP來購買各種商品,在下單后,無人機將搭載商品在限定時間內完成配送。據悉,在過去的一年半以來,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該公司已經向澳大利亞消費者成功配送了超過3000次商品。另外,澳大利亞民用航空安全局在聲明中稱,“Wing的無人機配送運營達到了可接受的安全水平。”
當然,在無人機送貨發展得如火如荼的當下,Wing并非是這一領域的獨行者,還有很多的互聯網巨頭以及物流、電商、快遞企業紛紛入局,如亞馬遜、英特爾,工業機器人維修,中國的順豐、京東、阿里等企業。其中,亞馬遜無疑是一個強勢的競爭者。
亞馬遜在無人機送貨領域的布局由來已久,一直致力于無人機技術的研發與創新,頻繁進行相關測試,并且推出了具體的無人機產品。目前,亞馬遜旗下的Prime Air已經成長為無人機送貨領域的佼佼者。此外,英特爾、Uber、順豐、京東等諸多企業也在積極測試物流無人機,并加快推進商業化進程。
2019年3月,順豐控股子公司江西豐羽順途科技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宣布獲得中國民用航空華東地區管理局頒發無人機航空運營(試點)許可證。這張運營牌照的頒發,不僅使得順豐在無人機發展上占據先機,也意味著我國政府對于無人機送貨領域的發展予以支持和肯定。
在國家政策、市場環境等多重利好因素影響下,京東、阿里旗下菜鳥、蘇寧、中通等企業相繼涉足無人機領域。2019年采茶季,菜鳥無人機編隊往返于杭州獅峰山與西湖炒茶中心之間,將新采摘的獅峰龍井茶葉運輸下山;2019年11月,京東自主研發的原生支線無人貨運飛機在陜西正式完成首飛;此外,蘇寧計劃在全國建設5000個無人機智慧物流樞紐,覆蓋無人機通航、研發、生產和售后的地面服務網絡,集中管理無人機行業資源。
在一片大好形勢下,無人機送貨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當前,用無人機送貨的主要難題是續航問題,也就是電池壽命的問題。如果間隔很短時間就要給無人機充電,那么勢必要投放大量無人機,還需花費時間、精力來運營,成本將頗為高昂。
除了續航方面的不足外,無人機送貨還面對法律法規滯后的桎梏。當前,許多國家在無人機相關立法上仍然不夠完善,管理體系亟需加快建立。在缺乏法規、標準的情況下,無人機送貨要想實現規模化商用顯然不太現實。業內專家表示,完善無人機送貨的相關法律還需5年,甚至是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