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千多年前《列子·湯問》記載的偃師造人,到春秋時期,魯班利用竹子和木料制造的木鳥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在西方,古希臘人用水、空氣和蒸汽壓力作為動力發明能夠工作,會自己開門、可以借助蒸汽唱歌的機器人……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制造機器人提高生產效率、解放人力資源,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是人類從茹毛飲血到掌握科技工具孜孜以求的夢想。
機器人的進化歷程
從夢想到實踐、從文獻傳說到深度改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推進機器人的演化。此前,機器人先后曾經歷兩次革命性的發展,第一次機器人革命源自于發展核技術的需求,20世紀40年代,美國為了解決原子能實驗室核輻射環境對人體的傷害,阿爾貢研究所于1947年開發了遙控機械手,隨后又在1948年開發了機械耦合的主從機械手。當操作人員控制主機械手做一連串動作時,從機械手可準確地模仿主機械手的動作,這種遙控操作的機器,通過機器模仿人的動作,協助人類工作,第一次實現了人和機器的結合。初具“機器人”模型,伴隨著20世紀下半葉工業化發展浪潮,依靠遙控操作的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上得到大規模應用。
隨著各大廠家應用機器人的技術日臻成熟,第一代機器人的技術性能逐漸滿足不了實際需要。上世紀80年代以來,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借助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有視覺、力覺的第二代機器人開始走進工業生產領域,這種通過程序控制的機器人,可以使其自動重復完成某種方式的操作,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縱觀這兩次機器人革命可以發現,機器人技術并不是簡單意義上地促進了工業產品的自動化,它不僅僅代替了人工的勞動,還綜合了人的特長和機器的特長,實現了行為控制或對行動的模擬,促使工業設備從低端到高端發展,實現生產力數十倍甚至百倍的提升。
機器人第三次革命正式到來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基于大數據、GPU集群服務器的深度神經網絡取得的空前成就,庫卡機器人,推動著機器視覺、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具備感知能力的第三次機器人革命愈演愈烈。如基于實現機器人智能感知和人機交互的觸覺傳感機械手、托莫維奇和博尼的安裝有壓力傳感器的“靈巧手”等。在這其中,以人工智能核心感應技術的3D傳感技術在機器人領域使用方面最具革新代表性。
3D傳感讓終端看懂世界
“能夠躲避障礙的掃地機器人、代替人類送餐的海底撈送餐機器人……”可感知、可交互的機器人正在走進日常生活,并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機器人變得更人性化的背后,離不開一項核心AI技術的成熟應用——3D傳感技術。
作為AI 3D傳感領域領軍企業,奧比中光針對機器人行業打造了3D視覺一體化解決方案,為機器人裝上“智慧之眼”。奧比中光自主研發的3D傳感攝像頭,可以實現人臉識別、人體骨架識別、三維測量、環境感知、三維地圖重建等數十種功能。相比傳統的以2D視覺為傳感載體的機器人,這類擁有3D傳感功能的機器人,其智能視覺識別功能可以采集豐富信息,通過聯動AI人工智能技術,讓工業機器人更靈活、更智能、更高效,徹底解放人類雙手。
除了應用于工業機器人領域,搭載奧比中光3D傳感技術,能夠看懂世界的機器人已經走進商業應用場景,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例如服務機器人,能夠實現快速識別人臉、距離感知、活體檢測、多模態聯動,讓機器從簡單的執行指令到真正做到與人類實現更好的互動。
在醫療領域,3D醫療機器人可以輔助醫生臨床診斷,實時監測病人身體狀況,分析病人行為動作。看得更清晰、反應更及時的特種機器人,可提供三維地圖創建、避障、導航、定位等多種功能,代替人類完成各類高難度任務。
無論是戰勝人類頂尖圍棋高手的AlphaGo,還是能夠看懂世界的3D機器人,從模仿人類到超越人類,具備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能力的機器人正在從科幻大片走向人們身邊。作為融合了計算機、控制論、結構學、信息和傳感技術、人工智能、仿生學等多學科技術融合形成的機器人,更是代表著一個國家尖端科技的水平。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第三次機器人革命中,國內3D傳感等人工智能企業從自主芯片研發到多場景解決方案全面引領,相信隨著5G商用的加速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發展,中國將領導萬物互聯時代飛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