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后將患者的癥狀輸入系統,系統會自動跳出可能有的癥狀供醫生勾選;選擇組方,KUKA機器人電路板維修,系統會按照與癥狀的匹配度,提供“大師方”與“經典方”,工業機器人維修,醫生可以選擇匹配度最高的,同時按照實際情況加減藥材與用量,“最優中醫處方”就出來了。這是在江蘇省第二中醫院“上崗”的“中醫機器人”。
在11月23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指導、《中國數字醫學》雜志社主辦的“2019中國數字醫學高峰論壇——人工智能與未來醫學”在北京開幕,會上,由江蘇省第二中醫院與南京大經中醫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申報的“大經名老中醫經驗智能化傳承和臨床決策支持系統”項目獲得了大會“2019全國醫療人工智能創新獎——臨床應用創新獎”,這是所有獲獎項目中唯一一個與中醫相關的醫學人工智能創新獎項。
輸入癥狀,參考名中醫思維擬方
“中醫機器人”雖然叫機器人,但它并沒有“人形”,是電腦里的一套智能系統。在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呼吸科曹振東醫生向記者演示了一下在人工智能輔助下開方的過程。
患者產后咳嗽,曹振東醫生先輸入主要癥狀:咳嗽2個月,加重五天,“望聞問切”的癥狀,都可以點選,點下一步,系統還“聯想”出了其他的癥狀,比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等,曹振東醫生在聯想項中挑選出符合的癥狀,隨后就進入了處方頁面。此時,系統給出了好幾位名老中醫在類似情況下曾經開具的方子,也有指南與教材中所列出的相關診斷的證型、治法和方藥推薦。每一條推薦上,都標出了該推薦方與患者現實的“匹配度”百分比。曹振東醫生選定一個方子后,再結合實際診治情況,對推薦方進行修改,很快地,一張符合大數據的“最優中醫方”就出爐了。
系統已集成6000多條診療經驗
江蘇省第二中醫院醫務處邵華主任告訴記者,該中醫輔助開方系統目前已在醫院各科室廣泛應用。系統目前已集成了80多位省級以上名老中醫和教材、指南、文獻、典籍中的6000多條診療經驗,涉及各科室500多種常見病的臨床診療。隨著系統的更新,這些數據正在不斷增長中。醫生在使用過程中的個人數據也將被累計,形成具有個人特色但并不向全系統公開的“個人檔案”。
“我們的資深專家在使用中能感覺到,系統智能辨證和智能開方的準確性還是有保證的,這也是我們愿意在實際臨床上使用它的原因。” 邵華主任說,除了在診療時輔助決策之外,這套系統也是年輕醫生日常學習的工具,在空閑時間,年輕醫生可以通過系統來學習名老中醫的各種醫案,體會名老中醫們的辨證開方思維,豐富中醫知識與經驗。
有了“參考答案”,醫生會變懶嗎?
輸入癥狀,給出大師類似情況下的組方,聽起來是不是和“根據題干,給你參考答案”的感覺差不多?醫生在看診過程中似乎可以省卻了思考的過程,會讓醫生變懶嗎?輔助系統是到底會促進醫生進步還是讓醫生放慢成長速度呢?
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呼吸科朱益敏主任表示,對于一個有上進心的醫生來說,并不會放棄思考。這樣的經驗傳承與輔助決策系統,最大的意義是給了臨床醫生特別是低年資醫生與名老中醫“接觸”的機會。中醫知識體系豐富而龐雜,傳統的師帶徒模式成才周期很長,一位名中醫一段時間內能帶的徒弟也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在短時間內提升中醫師臨床診斷的效率和質量,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也是中醫藥傳承發展的面臨的重要課題。從患者的角度來說,醫生在診斷過程中有了更豐富的參考依據,對提升診療的效率和質量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患者可以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