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零售客流正在“被打劫”,庫卡機器人,但是不要再怪電商了
近日涼風徐來,日漸入秋,傳統(tǒng)零售行業(yè)一時間仿佛也進入了自己的多事之秋:先有各形態(tài)無人便利店要來顛覆自己的前端;后有幾路電商豪強做B2B要來抄自己的后端,剛剛又雨后春筍般冒出一大批無人值守貨架要來截斷自己的客流。這個態(tài)勢,可以說咱們賴以生存的人、貨、場,都已受到了各軍種的全方位立體化打擊。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是以不變應萬變?還是自己也積極參與其中?私以為,還是得撥開現(xiàn)象看本質。
碎片化的零售時代已然來臨
說起碎片化,大家的第一反應是當下的信息及資訊獲取碎片化了:通過手持終端,經(jīng)由微信、QQ、視頻、各類行業(yè)及主題APP等路徑,機器人維修,人們可以使用不同的姿勢(交通工具上、床上或者馬桶上),在各種零碎時間獲取各類資訊讓自己知識淵博。
而我想說的是,不僅僅是信息獲取,人們的吃喝玩樂、衣食住行都已經(jīng)有了碎片化的趨勢:吃喝有外賣平臺,想啥點啥不用非到飯點不必花時間來回折騰;玩游戲不用非得坐在電腦前一把三四十分鐘,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隨便在哪農(nóng)藥打開想玩就玩十幾分鐘;買衣服更簡單,不用逛商場APP打開啥都有;出行不必自己有車,網(wǎng)約車、共享單車想出門騎上就走;就連最需要安穩(wěn)的住,國家都開始大力推行集體租賃住房,甚至還有共享公寓,讓住也變得碎一點。
當整個社會的碎片化已經(jīng)變得不可阻擋的時候,我們傳統(tǒng)零售人是不是也應該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呢?因為零售業(yè)顧客的消費場景、消費習慣以及來源一樣會變得碎片化!
開槍瞄準的是新的零售場景
資本正是敏銳的嗅到了這一變化,才會在近日對辦公室無人值守貨架這一概念進行瘋狂注資:種子輪、天使輪、PRE-A輪、A輪各輪次皆有,金額從幾百萬人民幣到幾千萬美金,其中的代表有猩便利、果小美及七只考拉等,京東也在9月宣布會通過其京東到家在企業(yè)開設無人值守自助迷你超市。
大家的目光聚焦都在了辦公室這一個相對封閉的碎片化購物場景之上,它們認為在辦公室和樓下便利店之間,無人貨架是有其存在的價值的:白領們是會選擇就在自己辦公桌邊,這樣一個新的場景下,去購買自己的饞嘴零食的。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有超過5000萬家企業(yè),且還在逐年增加,僅一二線城市中,就有接近一億的上班族和辦公人群。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族群,辦公室無人值守貨架哪怕是做到其中十分之一的生意,也會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數(shù)字,非常有市場想象空間。
關注的焦點在于低成本高流量
然而單單一個新的零售場景,并不足以造成資本涌入的瘋狂。在線上客流日漸枯竭,活躍客戶獲取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它們覺得客流最經(jīng)濟最靠譜的來源,依然是線下。線下目前來看在客流方面表現(xiàn)較好的是購物中心(如永旺、凱德等),不過其項目的成功對選址、商品、服務水平的要求非常高,在集客程度上獲客也十分依賴招商能力。
另外購物中心為重資產(chǎn)投入,一旦失敗,損失巨大且回轉余地小,因此資本對此業(yè)態(tài)的投入一直非常謹慎。所以,在前段時間如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生鮮傳奇等這樣一類線下社區(qū)與小區(qū)渠道才會受到資本的強烈關注或投入。
同時對比之前火熱異常的無人便利店模式,投資者們發(fā)現(xiàn),無人值守貨架在設計中的低成本高流量獲取模式,或許才應該是他們更偏愛的輕模式:低成本的原因是人力低(一家現(xiàn)代連鎖便利店,編制為6-8人;夫妻老婆店,通常是2-3人。中國產(chǎn)業(yè)信息網(wǎng)披露,2016年上半年超市費用中人工費用占比為43.08%,部分門店的人工費用甚至可以占到五至六成)、租金低(或無)、沒有重設備投入(相對無人便利店),可快速復制;辦公室相對封閉,人員待在里面的時間長,容易產(chǎn)生穩(wěn)定客流,轉化成本低。
這樣一個成本低、布點快的新流量獲取通路對于資本是非常有誘惑力的,為什么有不少的電商(如京東)也參與其中,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在這個背景下,商品的銷售能帶來多少毛利反而不是資本所最關注的,因為對它們來說簡單的買賣差這個盈利模式太過于原始了,拿到流量之后的變現(xiàn),才是其真正的目的所在。
當無人值守貨架在某個區(qū)域的覆蓋率達到一定程度后,它就可以比較容易的來搭載各種盈利手段:
1、賣加盟:迅速積累大量現(xiàn)金流;
2、賣廣告:穩(wěn)定優(yōu)質客戶,定位精準;
3、賣流量:在終端鋪設到達一定密度時后,可通過APP發(fā)展會員,線下往線上導流;
4、賣會員:大數(shù)據(jù)積累,客群清晰,需求者眾;
5、賣供應鏈等附加服務:提供水電煤;
6、賣終端:做設備提供商。
尋找時間與空間上的空白點
2017年似乎成為了無人零售的元年:無人便利店、無人(自動)販售機、無人值守貨架等新零售方式不斷強力發(fā)聲。其中無人便利店和無人值守貨架是新生事物,而無人(自動)售貨機則是從不被重視的后臺被推到了前臺。作為從一開始就極其關注無人零售的研究者,筆者認為不管哪種玩法,其實找的要么就是時間上的空白點,要么就是空間上的空白點,然后從這些空白點中來創(chuàng)造新的零售場景與客流。
無人便利店:時間&空間上的空白點
目前看來,先行的無人便利店如繽果盒子等的選點是在中高檔小區(qū)里面,一般在小區(qū)的樓棟中心位置,也就是說在顧客的家與小區(qū)外的便利店之間的空白點。設想的購物場景是顧客一下電梯,就能買到生活必須品,24小時營業(yè)。無論是深夜看球賽沒啤酒了,或者是需要購買一些應急商品,都能穿著睡衣下樓就買到(走路50米以內(nèi))。
沒有辦法,現(xiàn)在的顧客都太懶了,大晚上你讓就算只讓他走200米去小區(qū)外的便利店,他或許最后會選擇用外賣APP來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這會帶來新的環(huán)保問題或是安全問題,還有額外的配送服務費用)。在后期,無人便利店也會被規(guī)劃在大型企事業(yè)單位、基地&培訓中心等一些相對比較封閉的場景內(nèi)。
綜合看下來,無人便利店的未來還是比較光明的。當然由于尚處在試驗階段,所以大眾的質疑和當下運營中存在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但相信都能找到解決的方案。
比如大家所關注的偷盜問題,由于小區(qū)的相對封閉性和無人便利店安保設備的完備性,偷盜者必然會暴露自己的身份,對于便利店里這些低價值的商品而言,犯罪的成本過高;再比如大家關心的鮮食與水果的售賣問題,最開始因為食品安全與新鮮度的原因,無人便利店并沒有售賣此類商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業(yè)者們正在積極想出各種解決方案,比如采取無人便利店內(nèi)嵌自動販售機的模式:在無人便利店里加上一臺盒馬鮮生的盒飯自動售賣機,不就可以供應鮮食了么?
無人(自動)販售機:時間上的空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