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過安檢、機器人幫你拿行李,別人家的機場長這樣
坐飛機最讓你抓狂的,是不是漫長又人頭攢動的安檢隊列?
機器人幫你拿行李,在過關和安檢的時候,乘客只需要經過一下人臉識別掃描儀,就可以快速過關了這樣的機場其實離我們已經不是很遠了。
亞太地區很多機場在這方面可以說非常領先,中東地區的機場也不甘落后在追趕。為什么是這些地區的機場最積極?因為他們往往是很多長途旅行的中轉站,為了吸引游客在它們那兒轉機,當然要使出十八般武藝。
如果我準備從紐約飛去巴格達,我究竟是從阿布扎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迪拜,還是香港轉機好呢?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巨大的市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航空研究中心主任SethYoung在接受每日郵報采訪時表示。
不過,這些改變都是非常巨大的,工業機器人維修,可能意味著許多大機場要顛覆自己過往幾十年的傳統商業模式,分析師表示,機場可能要面臨報表上出現非常龐大的一筆支出。嗯,所以轉型的那段時間,你的報表可能會不太好看。
別人家的機場們
人臉識別最近很受各位機場的關注。
還記得我之前寫過文章,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說百度的人臉識別閘在南陽機場落地,即將也在北京機場落地了,但是bug是依然要拿著護照什么的過安檢,給工作人員看吧。
不過新加坡機場可能就不用了誒,工業機器人維修,據每日郵報報道,樟宜機場打算今年晚些時候,在其中一個航站樓鋪設類似的生物識別設備。乘客在第一次checkin到最后面的登機,都只需要讓機器掃描人臉就OK,整個過程不會遇到另一個人類(想起來也怪可怕的,可能還是會有其他乘客吧)。
具體體驗究竟怎么樣,我覺得還是要等落成的時候看看。
新加坡樟宜機場向來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機場之一,不過澳大利亞也在該領域花重金投入。
今年七月,澳大利亞宣布將投資2250萬澳幣(約1750萬美元)到本國國際機場的人臉識別技術中。迪拜機場也緊隨其后。
各大國際航空樞紐也聘請了不少機器人助理做其他工種。比如首爾機場,機器人可以幫你拿行李、做清潔工作。樟宜機場的新航站樓也會有穿著官家服的機器清潔工。
自助值機和打印登機牌目前已經很常見,但是有的機場居然開始可以自助托運行。
乘客需要自行打印標簽、附在行李上,并將行李放到傳送履帶上,這樣的服務在澳大利亞、香港、倫敦和阿姆斯特丹都有投入使用。
這些高科技究竟是方便我呢,還是方便機場工作人員呢我轉機的時候要在機場待那么久,還不如多建點好吃好玩的東西實際。
機場升級之后究竟是賺多了還是賺少了
還真有不少機場打算這么做,消費升級終于升級到了機場那兒了。聽說機場們引進高科技的同時,還打算改變形象,比如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購物廣場,讓你覺得自己還在市中心,抑制不住買買買的欲望。
一直刷存在感的樟宜機場又來了,它正在建一個名為Jewel(意為寶石和珠寶)的購物中心,這個中心約有10層樓,里面全是各種商店和餐廳,中間還會有一個40米高的室內噴泉,四周被室內花園環繞。我只能說,留著我,原來都是為了賺寶寶的錢。
亞太和中東的機場在大躍進的時候,美國和歐洲的機場似乎落在后面了。
歐洲和美國在航空市場已經領先了75-100年,當你的機場建立在75年的基礎之上時,是很難變革你的基礎設施的。
他還補充,背后還有一些政治意志,有的經濟體會覺得建立高端的機場是一種提高國際地位的手段。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歐美的機場加入了這個游戲。
紐約的機場一直被吐槽說又舊又破又臟,現在肯尼迪國際機場希望通過投入100億的復興計劃,祛除自己的壞名聲。
阿姆斯特丹的斯希波爾機場希望在2019年成為全球領先的數字化機場,他們已經測試一款行李掃描儀,后者可以讓乘客不用將液體和筆記拿出來,就可以直接過安檢(好期待),同時斯希波爾機場也在留意有什么生物識別可以拿來用。
看著新科技在航空領域那么受關注,也有人擔心過于激進的創新會威脅到長期的生意。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因為這些新技術的引入,機場來自零售和泊車的收入可能會下降20-40億美元。
其中的邏輯是,自動化check-in技術會讓整個登機的過程所用的時間更加可控,如此一來,乘客就會減少預留出來的時間,這意味著他們停留在機場的時間少了,買買買的時間也少了,同時打車應用的發展也減少了泊車收入。
當然,形勢也許不會變得那么快,因為機場在引入新技術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阻礙,比如預算是否充足、內部的阻力等。
反正,這樣一個數字化改革對機場來說依然有極大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