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機器人醫生首次在滬義診目前還在接受考驗
世界級的腫瘤專家就在家門口?在醫院看腫瘤,給患者提供診療方案的不僅有人類醫生,還可能有機器人(人工智能)醫生。
昨天,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沃森腫瘤智能聯合會診中心內,人工智能機器人醫生沃森(Wat-son)首次在滬義診。有51位病人希望得到Watson診斷,最后24位腫瘤病人成為了幸運兒,通過篩選首次面對Watson。讓他們驚訝的是,和平時看病不同,除了拿到一份治療方案報告以外,還得到一張光盤,內含幾十頁的國外治療臨床數據計劃與參考文獻。
DrWatson將常駐第十人民醫院,目前還在接受考驗。目前可診斷乳腺癌、肺癌、直腸癌、結腸癌、胃癌、宮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預計2017年底之前會擴展到10-12個癌種。預計明年4月的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等都將再次面向市民免費開放。
糾結術后化療與否
給出70余頁治療計劃
昨天一早八點,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沃森腫瘤智能聯合會診中心就熱鬧非凡,多位病人趕來,想一探人工智能機器人醫生沃森(Wat-son)究竟有多大本領。
我是替老伴來代診的。老伯的老伴陳阿婆是乳腺癌患者,四個月前接受了手術,從8月開始內分泌治療,機器人維修,但是陳阿婆吃了藥之后頭疼,手臂發麻腫脹無力。更讓老伯和陳阿婆糾結的是,跑了幾家醫院給出的手術以及繼續治療方案都不同,有的醫生叫她化療,有的又說不用,我們也糊涂了。
老伯明顯是有備而來,帶著厚厚一沓診斷報告。接待他的是兩名醫生與桌上的一臺電腦。沃森作為醫療認知計算系統,并非想象中的機器人實物,醫生可通過賬號與密碼登錄系統,實際操作界面與普通網頁無異。
醫生根據老伯帶來的病史材料,在Watson中輸入患者的個人信息和癌癥分期、局部復發、化療方案、病理分期、癌癥轉移等多項具體情況后,又與老伯核對了幾次治療起始日期,整個過程花費約10余分鐘。
屏幕右上角跳出詢問沃森(AskWatson)的選擇框,幾秒后,一份包含診療方案、用藥建議等的治療計劃誕生:沃森建議陳阿婆進行化療,再進行長達5至10年的內分泌治療與放射治療。據悉,和3個月前初來乍到的沃森醫生相比,升級后的沃森增加了醫生反饋系統,也對文獻指南數據庫進行了更新。
最后,沃森給出長達70余頁的治療計劃與參考文獻刻錄在光碟中交給老伯,陳阿婆若再去其他醫院就診,可將該計劃供醫生參考。
我比較贊同沃森對陳阿婆給出的建議,包括是否需要化療以及內分泌治療的時長,對患者有較好的提示作用。腫瘤科主任許青根據沃森給出的方案進行分析判斷,和老伯進行了詳細的解釋,給出了最終的治療方案。老伯一直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了,人工智能機器人給了很多和陳阿婆同樣情況病例的數據分析,再加上腫瘤醫生們根據人工智能大數據給出的路徑進行了再判斷,終于有了選擇的方向。
腫瘤病人都能找沃森
目前只涉及9個癌種
昨天前來參加義診的患者有51人,但僅有一半幸運兒經篩選后參加了沃森診療,因為它并非對所有患者都適用,不必單純為了新奇來‘軋鬧猛’。
被篩選掉的病人中有的治療方案已經很明確,無需沃森醫生出馬,有的體檢中剛剛發現有癌癥的可能還沒有明確診斷,有的還缺少完整的檢查報告。
許青說:要讓沃森醫生給出精確的治療方案,前提是病人已經明確診斷病情,同時要有檢查報告,病理結果等多個數據。昨天初篩環節發現,不少病人缺少一些檢查報告,如果資料不全的話,沃森醫生會反復提示請輸入相關檢查報告。
在許青看來,這也不失為一種倒逼督促醫生完善檢查診斷流程的手段,它就像GPS導航,現階段的沃森可能只是輔助手段,但可以使得年輕醫生快速成長、資深醫生效率更高、疲憊醫生避免差錯。
那么,哪些患者可真正從沃森這里獲得有價值的信息?許青介紹,首先,沃森目前的診斷治療范圍涉及肺癌、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胃癌、宮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與膀胱癌9個癌種;其次,剛確診癌癥并進入最初治療方案階段的患者與治療到某一進程但療效欠佳的患者最適合得到沃森的建議。
特別不推薦1A期患者通過沃森問診,比如1A期肺癌,也就是大眾熟悉的肺部小結節,可通過微創手術完全切除病灶,無需后期放化療,對于這一階段的患者,人工智能的沃森與人類醫生的知識認知結構是高度一致的。
沃森醫生能否取代醫生
僅在看病一環起作用
由于沃森超強的判斷診斷能力,有人驚呼,醫生未來要失業了。
在昨天一上午的義診中,沃森醫生并不像想象中那樣,完全取代腫瘤專家,它僅僅是在看病的一個環節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沃森醫生上崗前,所有慕名而來的義診病人首先面對的是醫院醫生,www.twshmhelmet.com,醫生需要詳細了解病情和所有數據。
Watson醫生快速給出治療方案后,依然需要醫生幫忙。特別是在面對比較復雜的病情時,沃森醫生會給出幾種方案,包括推薦方案、考慮方案,Watson會在提出的每一種建議后面,注明出處和依據,并按照可信度的大小順序排列,工業機器人維修,供治療醫生參考。醫生再根據病人具體情況,給病人選定確切的某一種治療方案,這時沃森醫生還會發揮作用,給出采用此方案的生存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等相關信息,幫助醫生總體評估該方案的療效與風險。
治療方案出爐后,腫瘤科專家還要和病人面對面15分鐘-30分鐘時間溝通。沃森醫生目前只能做醫生的助理。許青說,因為腫瘤方案比較專業、復雜,腫瘤科病人需要很長時間和醫生溝通了解病情,解釋這個方案的優劣。
已經正式上班了
尚接受考驗,未來收費
Watson實際是一個強大的認知計算系統,由IBM公司開發,學習的是全球癌癥治療頂級的文獻和經驗,這點對于醫生的知識庫補充和經驗積累來說至關重要。醫生插上認知智能的翅膀,成為能為患者提供更好治療的超級醫生。
在短短的十幾分鐘里,Wat-son都做了些什么?在患者看不見的網絡時空里,Watson跑了趟美國,在龐大的數據庫里,翻了超過300種醫學專業期刊,超過250本腫瘤專著,和超過1500萬的論文研究數據。
沃森醫生已經在包括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等全球14個國家的頂級腫瘤治療中心上班,并已經有一部分先接觸到這個先進技術的癌癥患者獲得成功救治。在美國,Watson的治療方案和頂級專家給出的治療方案符合度達到90%以上。
許青透露,Dr.Watson已經在十院上崗三個月,為百余例腫瘤患者提供了診療方案,準確率超過90%。專家還在對它進行各種考驗,主要用于教學科研中,能幫助年輕醫生迅速成長。當然,人工智能醫生目前還有些水土不服,大腦里的方案主要是基于大數據,和中國人的體質有些差異,很多用藥在中國沒有出現,完全本土化還有個過程。
目前,沃森提供免費的輔助診斷服務,但未來收費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