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工業革命的尾聲,還是一場新革命的序幕?
摘要:也許未來的很長時間,人類將達到這樣一種新常態,世界各國無論投入多少人力物力都不會在短期內產生太多重大科技創新,更不用說掀起一場新科技革命了,以GDP為測量的財富,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也難以進一步增加。
人工智能的各種進展每天都在刷屏。有人認為,戲劇化的技術革命即將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將極大的改變,生活水平也將進一步提升。其實從技術上來說,人工智能只是發展了幾十年的信息技術的一種延續,更巧妙的算法、更快的計算,加上大數據給程序所帶來的自我學習和矯正機會而已。
過去幾十年,美國等信息技術先發國家的數據顯示,信息技術并沒有像一些人預期的那樣,顯著提升人均GDP,而是留下了一個生產率增長但收入不長的所謂生產率悖論。歐美等國已經進入一個人均GDP凈增長很小的階段。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索洛在1987年就曾預言:計算機雖然到處可見,但這不會顯著提升總體生產效率。《大停滯》一書的作者考恩,研究了刨去通貨膨脹后的中位收入數,也發現美國自1973年以來普通人收入停滯不前。
如果信息技術在過去若干年并未顯著提升人均GDP和中位工資數,那么指望人工智能未來會顯著提升生活水平,顯然是不靠譜的預測。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什么美國等發達國家在比特世界的技術創新,未能有效轉化為人均GDP的增長呢?
原因之一:自動化陷阱
信息技術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從而啟動了比特世界生機勃勃的創新,產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技術軟硬件產業和服務業,這是一種經濟凈增長。然而,信息業的核心作用之一是改造原子世界的生產和服務流程,第一波就是自動化。而自動化對于人均GDP來說,可能是個坑。
以制造業來說,自動化就是讓機器都由計算機控制,從而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精準,因此操作機器的人也越來越少。機器人的發展會讓工業自動化的程度進一步提升。從一個工廠來說,這個過程是在顯著提升生產效率的。如果從工廠釋放出來的多余勞動力被推向社會之后,能夠很快轉向其他工資相當或更高的行業,那么人均GDP就會持續上升。
事實上,自動化技術讓美國制造業釋放出來的較高工資的勞動力,都被較低工資的服務業吸收了。這樣,中位工資和人均GDP是難以增長的。當然,還有來自全球低工資地區對制造業工作的競爭,更是讓發達國家工人的工資上升受到局限。因此,自動化能創造小部分高工資工作,而大部分人則可能更差,貧富懸殊也更大。
原因之二:零和游戲現象
在新信息和電子技術基礎上推出的新產品,往往是用更好更新的產品取代一些舊產品,甚至以一個更好的產品取代多個舊產品。以智能手機為例,現在的一部手機,包含了原來的功能手機、PC、照相機、錄音機、音樂播放機、計算器、文字掃描機等一系列硬件產品,以及大量的軟件產品。當智能手機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大賣的時候,那些不久前還門庭若市的電子產品,正在悄悄地退出歷史舞臺。這對整體經濟增量效果不大,甚至可能出現市場凈減小效果。
服務業的零和游戲現象更為明顯;ヂ摼W出現以后,對傳統服務業形成了一種顛覆之勢。一些高工資中介行業大幅萎縮例如股票經紀人被電子交易取代,傳統信息服務業,如報紙、電視等,也被網絡新聞和網絡電視逐漸擠出。最近10來年,傳統零售業也受到電子商務的巨大沖擊。
中國最大的電商阿里巴巴公司迅速崛起,創造了很多與電商有關的工作,工業機器人維修,但它也讓大量的實體商店關門歇業。由于電商提升了零售業的整體效率,因此,在零售額相同的情況下,它所需要的員工數,遠小于傳統零售業。在農業和工業的就業人數都在不斷萎縮的時代,這些服務業釋放出來的人工又轉向哪里呢?他們能得到更高的工資嗎?
另外,由于各國現行體制是工業時代的產物,www.twshmhelmet.com,完全跟不上信息技術快速的腳步,因此最近這些年財富分配的零和效應更為明顯,也就是說貧富懸殊更為嚴重。以零售業為例,傳統零售業是大量小店主的分散式結構,財富沒有那么集中,行業中位收入靠近小業主的收入,F在的電商體系結構,商業集中度很高、分工更細,因此財富集中在像馬云這樣很少量的企業家手里,而行業里增量最大的工作是快遞哥?梢韵胂,電商行業的中位收入基本上就是快遞哥的工資?爝f哥的工資怎么比得上小業主?
原因之三:產銷合一現象(Prosumer)
所謂產銷合一(Prosumer),即生產者(Producer)和消費者(Consumer)身份合二為一者。他們自產自銷或彼此交換,這種行為有價值、但不產生有記錄的GDP。農耕社會以及更古老的采獵社會,這樣產消合一的情況很普遍,以物易物貿易也有悠久的歷史。但進入工業社會之后,精細的社會分工、繁重的日常工作,以及越來越便宜的產品,讓消費者和生產者這兩個角色有了比較明確的界限,于是產消兩旺,GDP也就唰唰往上升了。
但現在社會似乎有回歸自產自銷和交換貿易的趨勢。產生這種回歸有多種原因,一是很多人的上班時間縮短而閑暇時間增加,加上工具和原材料很便宜,于是自己就把家里很多修修補補的事情給做了,有些人甚至自己翻修和加蓋房子,這對個人和家庭的價值很大,但并不產生正式可統計的GDP。
很多人在互聯網和手機上花很多時間,免費發一些新聞寫一些評論,分享一些個人知識和作品。這些行為讓一些互聯網平臺崛起,如WIKIPEDIA、臉書、騰訊微信等。還有很多愿意無償分享自己認知盈余的人,他們是一些公司和產品的發燒友,自帶干糧成為自己喜歡的公司產品和服務的義務測試者和宣傳者,這對公司有價值,但不用支付任何報酬,自然也就沒有GDP了。小米公司就有幾十萬這樣的義軍免費而無經濟痕跡的為他們奉獻。
原因之四:人類時間有限
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人類的確創造了很多嶄新的、可以創造GDP的比特產品,如電子游戲等。但在創新蓬勃的比特世界,我們也看見了一個堅硬的天花板: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小時。
雖然工作賺錢的時間逐漸縮短,但最近幾十年信息量和使用方式的增長實在太快了,已經讓它的使用者目不暇接,時間嚴重碎片化。網上各種免費的娛樂鋪天蓋地,一些有閑、有能力、有熱心的人還要忙著去為各種平臺和公司做義工,因此人們購買更多的比特產品的需求也受到擠壓,時間和注意力稀缺都是信息產品購買和消費的瓶頸。
另外,近幾十年來發達國家的自然人口規模增長很小、甚至在收縮,美國和歐洲部分國家的人口增長基本上來自移民。人口規模就是消費者規模,在發達國家也已經基本飽和了。這與工業革命時期總人口規模迅速增長、也即總消費規模迅速增長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原因之五:原子世界缺乏重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