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應用司法辦案提高工作效率
遠程提審、庭審、送達系統,從三點一線轉變到足不出戶;智能語音識別系統,從碼方塊字轉變到智能錄入;法律文書智能校對系統、同步錄音錄像智能審查系統,從人工校對轉變到智能審查;智慧公訴輔助辦案系統,從憑經驗辦案轉變到按規矩辦
這是浙江省杭州檢察機關智慧輔助辦案系統發揮的神奇力量。
杭州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顧雪飛向《法制日報》記者介紹,杭州以公訴辦案為切入點,以標準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為路徑,開發智慧輔助辦案系統,探索人工智能在司法辦案活動中的應用,奏響智慧檢察四部曲,有效提升了杭州檢察工作的現代化水平。
一大早,江干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王瑛使用遠程提審系統,通過視頻對一起危險駕駛犯罪嫌疑人進行提審。訊問結束,又趕緊回到辦公室繼續辦理其他案件。沒有因為路上的奔波和任何等待浪費時間。
以前辦理一個案子,有一半甚至更多時間要花在往返和等待上。杭州市人民檢察院公訴二處處長鮑鍵說,通過遠程提審、庭審系統,從過去的看守所、法院、檢察院三點一線到現在的點對點,不但節約了訴訟成本,工業機器人維修,更提高了辦案效率。
2015年以來,杭州市檢察機關借力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改革的東風,在市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市14個基層院均建成并使用高清遠程提審、遠程開庭、遠程送達的三遠一網系統,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早會結束后,杭州市西湖區檢察院檢察官助理姜琪打開智能語音識別系統,對照訊問筆錄不停讀著,同時,一段段文字在李某涉嫌入室盜竊案審查報告文檔中自動生成。
2016年8月以來,杭州市檢察機關根據最高檢部署,在六個基層院積極開展智能語音技術試點應用工作,庫卡機器人,將錄入的語音實時轉化為文字,有效提高提審筆錄、審結報告等法律文書以及案件討論、檢委會等會議記錄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全面性。
很多案子光是案卷就有十幾本,訊問筆錄、審查報告等文書的制作往往要占據公訴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智能語音識別系統讓公訴人的文字錄入負擔顯著減輕。姜琪對此有切身體會。
至2017年7月試點結束,杭州市檢察機關共試用案件1064件,占全國試用數的36.7%。通過將智能語音識別系統應用于審查報告制作,累計已實現轉譯審結報告766份208萬余字,準確率高達91%以上。試點工作被最高檢作為智慧檢務典型案例推廣全國。目前,該系統已在全市檢察機關推廣使用。
閱卷是公訴辦案中工作量較大、用時較長一個環節。
杭州市檢察院技術處處長章俊介紹,通過智慧公訴輔助辦案系統,公訴人在做閱卷筆錄時,無須翻頁、也無須打字,就可以從電子卷宗中抓取相關內容到閱卷筆錄中。系統中還歸納總結15類100余項辦案風險點,智能提出量刑建議,還能一鍵自動生成審查報告、起訴書等各類文書。
現代科技應用的一小步,可以推進司法文明前進一大步。目前,智慧偵監、智慧民行輔助辦案系統正在試運行,杭州市檢察機關將繼續探索實踐,以機器換人力,以智能增效能,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努力打造智慧檢察的杭州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