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機器換人"如何沖擊就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專家王君、張于、張義博、洪群聯日前撰文剖析《人工智能給就業帶來挑戰》。文章指出,第三次技術革命以來,技術進步下的職業極化在我國機器換人浪潮中已初見端倪。隨著未來機器換人、人工智能的推進與發展,兩極分化、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可能會帶來影響社會穩定等衍生問題。
文章指出,自20世紀末,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發展熱潮逐步出現,推動信息技術革命不斷加速深化,引發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猜想,并且極有可能成為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支撐性技術,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再次重現對機器換人的恐慌與焦慮。
AI影響就業有限,KUKA機器人維修,機器人沖擊效果顯現
歷史經驗和理論分析表明,技術進步不可避免地帶來技術性失業或結構性失業,但從長期影響看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創造效應大于破壞效應。技術進步分為導入期、拓展期和衰退期,不同時期對經濟社會影響不同,表現出就業效應的差異。從三次技術革命發展歷程看,隨著大量顛覆性技術的涌現和應用,造就了經濟繁榮,創造了大量新增就業崗位;但是隨著技術創新枯竭或斷層的出現,則預示著經濟危機的爆發和失業率的高攀。
專家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尚處于導入期,對我國就業影響有限。機器人技術剛進入拓展期,目前機器人應用已經從最初用來完成枯燥的、危險性等不適宜人類完成的任務拓展到了制造業、服務業、醫療保健、國防以及空間探索等各個領域,對就業的沖擊已經初步顯現。未來引發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后可能重構全新的產業生態,對就業的影響也將是革命性的。目前國際上關于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進步因素對就業長期影響的預測,大都是根據技術特點和發展趨勢,對現有工作職位的影響變化進行估算,大多充滿悲觀情緒。
新技術將創造新產業新業態就業
文章認為,未來首先受到沖擊的將是體力類和認識類的程序性工作,機器人維修,非程序性工作可能會受益;一旦人工智能算法在記憶、分析和辨識各種模式的能力上超過人類,不僅將提升工作效率、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提升生活質量,更有可能會對勞動、就業乃至社會制度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文章認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引發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就業創造效應初顯,亟待培育壯大。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正在形成和發展,機器人制造業初具規模,直接創造了新的工作崗位。圍繞機器人技術產生了專業技能培訓、機器人租賃、工作站式機器人或整廠式自動化解決方案提供商等新型服務和業態,不但直接創造了相關工程、金融、租賃、培訓等領域新的就業機會,而且進一步促進了機器人的應用,有助于機器人制造業提高就業吸納能力。
機器換人將大量就業機會留給國外
目前國內缺乏既懂得機器人研制操作,又熟識企業所在行業工藝特點的復合型人才;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研究的領軍型人才以及大量中高端專業技術人才也存在很大缺口。由于目前我國機器人制造業發展相對滯后,產品以中低端機器人為主,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系統三大關鍵部件基本依賴進口。我國機器人技術的就業創造效應可能產生在國外。我國機器人無論是應用還是制造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拉動的是國外機器人和關鍵部件制造業的增長,為國外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對國內的就業創造效應反而不明顯。
多措并舉平抑技術對就業負效應
專家們建議,要充分重視技術進步對就業的雙重影響,統籌協調人才、就業、科技、產業、教育、社會保障領域的相關戰略和政策,未雨綢繆、綜合施策。以培育新興產業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勞動力素質適應高技能崗位為重點,針對不同人群制定差異化的就業促進和社會保障政策,提升就業數量和質量,使全體勞動者能夠共同分享新一輪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實現人、技術、經濟之間的和諧發展。
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放大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對就業的創造效應。注重和培育人工智能、機器人制造等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加強對引進技術和產品的消化吸收利用;建立統計監測分析,強化就業服務和職業指導,提高人才供應和市場需求的匹配度。
重視培養和引進中高端人才,提高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確立職業技術教育與高等教育平行發展戰略,建立以企業需求為中心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加強與機器人、數控技術等密切相關的高等職業特色專業建設,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緩解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就業替代效應。實施全國新技術應用人才培訓工程,支持采用機器人、人工智能技術改造升級的人才培訓;加大技能培訓投入力度,建立企業培訓需求反應通道,匯總需求,提供組織培訓服務方案。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失業人員扶持政策,避免就業動蕩帶來的社會風險。健全失業預警機制,推動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政策從福利保障向促進就業轉變,建設和完善普惠性的基本社會保險體系;建立針對不同人群的失業救助和再就業援助制度,確保高素質勞動力實現更高水平就業,給予失業再就業人群資金支持和制度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