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手機:這個風口很多人可能根本抓不住
剛剛過去的國際消費電子展,讓業內真正意識到,人工智能時代確實已經到來。相比阿爾法狗、機器人等技術秀與概念熱,人工智能音箱、手機、電視、汽車等電子消費品的落地,標志著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從概念,走進尋常百姓家。
近日,榮耀手機總裁趙明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認為對手機行業來說,人工智能是一個跨越發展的契機,抓住了就會引領風騷,抓不住就很容易被淘汰。
找市場還是找技術?重營銷還是回歸商業本質?趙明的文章讓人開始反思整個手機產業。雷軍近期也談到品質創新,雖然比趙明晚了2年,但都是領軍企業該做的事情。這個行業正在經歷什么又將走向何方?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是手機新風口
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以銷量同比下降20%以上結束了2017年。這一年是很多手機企業的寒冬:中興、聯想、酷派并未見起色,不停調整高層人事求變;魅族等互聯網品牌遇到同樣困境,線上市場已經見頂;小米觸底反彈,但主要銷量依靠低端機在印度等市場銷售換來成績,在中國市場依舊乏力。
全面屏從概念打出到全面普及,也就一年時間,事實證明,它只是營銷噱頭,并不是能夠改變行業格局的新風口。
對于中國市場及中國品牌而言,2018年或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從通信產業變革角度看,2020年的5G時代是一個大的節點,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通信設備商+手機終端商已經提前布局。而先于5G落地并將成為5G發展加速器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智能手機領域出現,2017年是人工智能手機元年,標志性品牌是華為和榮耀,以及蘋果。2018年將成為人工智能手機大發展之年。
對于人工智能手機發展趨勢的判斷,Counterpoint認為,2020年人工智能手機占比將達到35%,而Gartner更為樂觀,認為到2020年將達到80%。
從人工智能三要素布局來看,這個風口有些人可能根本抓不住
Gartner樂觀的邏輯基礎在于,使用人工智能芯片的智能手機就可以認為是人工智能手機。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會發展較快。
從時間點來看,2017年9月全球首款人工智能處理器麒麟970問世,www.twshmhelmet.com,緊接著是蘋果A11芯片,10月高通人工智能芯片驍龍845出現,今年1月三星Exynos9810低調露面,2018年聯發科與展訊的人工智能芯片也將上市。作為基礎設施,芯片底層的全面支持,將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
業內有人稱榮耀在人工智能上領先行業半年,有一定道理。從芯片落地來看,麒麟970大概會早于驍龍845三個月左右,而榮耀在操作系統人工智能方面布局,早于國內其他廠商。
人工智能的三要素是算法、數據和計算力,很多手機企業缺少相關布局與合作。
1、人工智能芯片是計算力落地載體,是否擁有自有供應鏈差別很大。
全球擁有這項能力的只有蘋果、三星、華為三家,而華為率先卡位人工智能,蘋果和三星緊隨其后。小米雖然也投資做芯片,但目前仍定位在低端。大部分手機廠商想介入人工智能都要等高通、聯發科、展訊等時間節奏,在供應鏈上相對弱勢。
2、數據往往是用戶使用服務時產生,是否與合作伙伴開放合作很關鍵。
各家應用企業將數據視為自己的重要資產,不愿開放,導致手機中形成了一個個應用孤島、數據孤島。榮耀的做法是,主動將自己人工智能接口開放出來,和應用提供商們一起構建合作共贏的人工智能生態。如出行場景中,在去哪兒訂票、在滴滴打車、在航班管家看航班動態及選座位,數據不互通;榮耀V10將接口開放后,這些APP在榮耀V10上將數據實現了打通,能夠給用戶智能而全鏈條的服務。當你訂票后,航班管家會在合適時間提醒你選座,然后會提醒你安排接送機服務,整個出行體驗變得智能而流暢。
榮耀V10以開放態度,聯合全球開發者提升用戶人工智能體驗,如NPU計算能力、人工智能計算庫及API、主流機器學習框架、算法接口和人工智能硬件資源,可支持更多人工智能APP接入,將加速人工智能生態建設和滋生人工智能能力提升。
在服務和數據打通上,互聯網手機意識相對超前,除榮耀外,小米和錘子以大爆炸等功能,實現信息的跨應用搜索與流轉。而在OPPO、vivo等手機品牌當中,類似功能級別或者系統級別的數據打通尚未落地。
人工智能手機時代是更加開放合作的時代,很多手機企業并未意識到,仍然固守自己的生態體系,這在人工智能時代是行不通的。
3、無論是自有算法還是借力第三方,擁有操作系統更占優勢。
語音識別、環境感應、機器學習是手機上主要算法。語音識別方面手機廠商多采用第三方技術,庫卡機器人,如國外的蘋果、微軟、谷歌等巨頭以及國內百度、科大訊飛等一些科技企業都在發展語音助手。環境感知需要結合攝像頭、陀螺儀等硬件及傳感器,感知環境因素,然后指導相機、屏幕等做出場景化的反應,這背后的核心算法沉淀在操作系統上。而基于用戶使用習慣智能推薦應用和內容,更離不開操作系統的介入。
國內小米、榮耀、OPPO、vivo等主流手機品牌都做了自有ROM,可以說都具備了基礎的工具,但很多企業還在傳統的快上做文章,比如不斷加強手機硬件的處理速度,軟件的優化流暢度,可現實是速度提升已經到瓶頸。通過人工智能優化操作步驟,讓手機主動思考、交互,成為新的方向。
榮耀經過四年的研發,2016年推出了耀MagicLIVE系統,專門面向人工智能,當時擁有拿起手機亮屏、到快遞柜前自動生成快遞單號等場景化智能能力。最新發布的榮耀V10,繼承Magic優勢并有所提升,人工智能軟硬件一體及合作帶來更好的體驗。
從其身上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手機的不同之處,比如基于人臉識別的抬手亮屏、更加高效的實時翻譯、根據用戶習慣預測的智能提醒、基于屏幕內文字推薦服務信息(比錘子大爆炸更迅速豐富)、理解更加精準的AI語音助手等。
總結來看,很多品牌,要么沒有芯片與系統的布局,要么在合作上不夠廣泛,所以當人工智能風口到來之時,很多廠商要去等高通、MTK、展訊的芯片,要去找科技企業進行算法及服務級的合作,風口不等人,最終的結果是,只有有準備的企業能夠抓住發展的風口。
為什么榮耀要推動AI手機的發展?
2016年,華為消費者BGCEO余承東最先提出智慧手機的概念,實際上可認為是對人工智能手機的概念化。相對于一些手機廠商注重當下風口及營銷論,華為更注重對為未來的布局及對商業本質的理解。
在趙明的文章中,同樣可以看到榮耀的思考邏輯,2017年之所以登頂中國互聯網手機品牌,重要原因在于新品快速迭代、技術沉淀厚積薄發。與其被顛覆,不如顛覆自己。市場就在那里,能否找到打開市場大門的鑰匙,關鍵在于能否真正擁抱前沿技術、瞄準需求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