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促進科教融合助力教育改革創新
26日,人工智能與教育發展研討會暨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技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和來自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國家自然基金委、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移動、網龍華漁教育、科大訊飛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會議現場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郝芳華向大會致辭,并為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實驗室主任和副主任頒發了聘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高技術司創新能力處和教育部科技司高新處的相關負責人對實驗室建設提出了要求。鄔賀銓院士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政策局局長鄭永和作了前瞻性報告。實驗室主任黃榮懷教授匯報了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進展與規劃。會上還發布了基礎教育大數據應用平臺和《2017互聯網教育服務產業研究報告》兩項重大成果。國家工程實驗室技術委員會專家對實驗室的發展提出了咨詢建議,實驗室建設單位代表出席會議并發言。
郝芳華為實驗室技術委員會專家頒發聘書
鄔賀銓院士作了題為《智能騰云駕物,教育改革創新》的報告,闡述了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發展和未來趨勢,指出信息技術為教育改革和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他認為,智能技術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作為互聯網教育國家工程試驗室技術委員會委員,鄔賀銓院士為實驗室指明了技術發展方向。他指出,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代表了信息技術發展新時代的特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動能。他認為,新技術沒有改變教育的本質,教師仍然是學校的主體,但它可以使教育更好的以人為本,互聯網+教育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未來任重而道遠。
基礎教育大數據示范應用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政策局負責人作了題為《科學基金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科教融合發展的新作為》的報告,介紹了因應智能時代發展大勢,科學基金促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發展的重要資助創新,重點分析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科教融合這一新概念所面臨的新機遇和挑戰,展望科學基金資助教育基礎研究對教育創新發展、教育變革的重要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郝芳華表示,北師大非常重視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工作。要實現教師教育高峰引領就需要充分發揮綜合學科的優勢,積極培育以人工智能、大數據、智慧教育等面向科技創新和未來科學發展的學科群和高端科研平臺。這個實驗室是我國互聯網+教育領域的第一個國家工程實驗室,是北師大的第一個國家工程實驗室,也必將成為北師大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引擎之一。國家工程實驗室技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陳麗希望實驗室關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整合更多的學術力量,與國家大戰略配套,站在技術前沿,加快建設步伐,申請重大項目、出大成果,進行大協作和跨單位、跨領域的廣泛合作。
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榮懷介紹了實驗室建設進展與規劃。他指出,實驗室建設的核心是關注教育資源的覆蓋和資源與服務,未來將建成一個做創新研究、人才培養、產業孵化的發展基地,支撐開展遠程教學交互系統、知識建模與分析、學習者建模與學習分析、學習環境設計與評測、系統化教育治理等技術的研發和工程化。2017年,國家工程實驗室成功獲批國家發改委促進大數據發展重大工程項目基礎教育大數據研發與應用示范,通過了國家工程實驗室項目資金申請報告咨詢評估,并召開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2018年,國家工程實驗室將從工作機制與能力建設、產業對接與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國際合作與影響力提升等方面重點推進建設工作。
國家工程實驗室發布兩項成果
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承擔的發改委基礎教育大數據研發與應用示范工程項目發布了階段性成果基礎教育大數據應用平臺。該項目作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2017年大數據重點工程項目中唯一的教育大數據項目,同時也是唯一的教育部主管的大數據重大工程項目,旨在建立數據采集、匯集和共享機制,構建基礎教育大數據云平臺,建立教育數據資源、共享資源、平臺技術、管理運維、完全隱私等標準,在全國典型區域開展示范應用,探索基礎教育大數據解決方案和服務模式,面向學生、學校和區域,提供資源配置績效監測,教與學質量改進和個性化教學提升等大數據服務,以破解我國基礎教育所面臨的資源配置公平與效益、教育質量提升、學生個性化發展等三大時代命題。
國家工程實驗室與來自洛陽市、金華市、成都雙流區和貴陽清鎮市的代表分別簽署了未來五年基礎教育大數據示范應用合作協議,以加強項目研發與產出在全國范圍內的多層級、全方位和規模化的應用示范,為提升示范區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育質量提供強力支撐。基礎教育大數據應用平臺在破解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時代難題、探索基礎教育大數據解決方案和服務模式、形成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研發與應用示范的系統工程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未來將在全國繼續推進。
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榮懷發布了《2017互聯網教育服務產業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當前社會正由工業時代步入信息時代和互聯網+時代,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教育需求正從標準化教學向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發展,而教育服務供給也將由標準化供給向個性化服務轉變。報告分析了我國當前教育公共服務的發展進程,教育需求總體在增長,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同時社會力量投入成為國家財政教育投入的重要補充,教育投融資在2014年出現脈沖效應,教育行業上市公司數量越來越多。本研究從教育服務品質視角提出了企業的4S評價模型:規模(Scale)、專注(Speciality)、服務(Service)、領域(Section)。
《報告》提出了互聯網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十大研究結論:
1.教育服務是指通過教育教學及其他活動而使教育對象受益的一種有償或無償的行為。它包含兩個方面,庫卡機器人,一是指政府和社會為提升教育對象在教育過程中的實際獲得感而進行的保障性活動;二是指企業和社會組織為學校、家庭及學習者提供的教育教學產品或者學習支持活動。總體上,教育服務包含教育公共服務與教育服務產業兩部分。
2.在學校體系中,教職工和在校學生規模穩步增長,分別從2007年的1737萬和2.63億增至2016年的1959萬和2.65億,學校總數持續下降,由2007年的62.5萬所下降到2016年的51.2萬所,因城市化進程和學校布局的結構性調整,小學的學校數量持續下降,幼兒園規模快速增長,其他類型學校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