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機器換人還有難題,制造業優勝劣汰已成定局
“現在制造業的用工環境真的是每況愈下。”東莞一工廠人力資源負責人小王看著桌子上那一堆厚厚的派不出去的招聘簡章,一邊搖頭一邊小聲嘀咕。
當前,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用工缺口這些年一直困擾著傳統制造業企業,且逐年加劇。
于是,將部分舊生產線升級為不過多依賴人力、效率更高的智能化生產線,成為許多企業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然而,記者近期走訪了深圳、東莞、廣州、中山等地制造業企業后發現,智能化的升級改造并不能讓這些企業完全擺脫當前的用工困境,而且新的結構性用工難又隨之出現。
用工回流日漸加速
去年以來,內地各大城市人才爭奪戰不斷升級。與此同時,珠三角制造業的許多基層勞動力也加速回流內地。“春節前最后一個工作日上班的人數是3300多人,而節后第一天回來上班的只剩2000多人,公司馬上啟動招人程序,經過一個月的調整才陸續恢復到正常的用人水平。”港資企業華豐隆玩具有限公司行政董事彭文安說。
華豐隆是扎根深圳32年的玩具大廠,對他們來說,調整用工情況或許不太費勁,但對更多的中小企業來說,迅速補齊人手并非易事。
3月下旬一個雨過天晴的午后,東莞大朗大潤發購物中心前的小廣場上,支起了近50個企業招聘攤位。盡管還沒到下午兩點的工作時間,各家企業的招聘人員卻都早早就位,準備迎接應聘者。然而,時間過去了半個多小時,依然問津者寥寥。
“一年比一年難招了!”小王一邊用招聘簡章扇著涼風,工業機器人維修,一邊略顯無奈地向記者訴苦。小王的公司從事薄膜生產,工廠就在東莞,目前普工缺口十多人,希望能補充一些年輕的勞動力。
然而,事與愿違,小王近兩年的招聘活動從來沒有一次性招滿過。“都是來一個要一個,不斷地有人走,基本都回流老家去了。”盡管公司普工每年都招不滿人,但在小王的印象中,去年還有人可挑,今年卻似乎無人可招,更別說挑了。
“如今珠三角勞動力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深辦廠32年的華豐隆玩具廠可謂見證了深圳整個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彭文安回憶這些年深圳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時不禁感慨:“20年前,我們只需要寫個招聘啟事貼在工廠大門口,不一會兒門口就排起了長隊,至少有四五百人來應聘,但現在即使貼了也沒人來看。”
珠三角制造業用工難題的背后,是內地多城進城務工者回流當地的趨勢越發明顯。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四川、湖北、安徽等幾個勞務輸出大省逐漸出現勞動力回流的跡象,越來越多的務工人員選擇返鄉就業或者創業。
以湖北為例,2017年全省流入人口為157萬人,比上年增加8萬人;流出人口為491萬人,KUKA機器人電路板維修,比上年減少6萬人;四川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該省向外轉移輸出人口1226.6萬人,達歷史最高,隨后開始呈下降趨勢,從2011年的1205.2萬人下降到2017年的1174.6萬人。
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副教授羅連發分析認為,造成珠三角地區用工緊缺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外來勞動力供給短缺,機器人維修,廣東勞動力供給也開始下降,甚至有些地區和行業出現了嚴重的用工荒;二是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逐漸改善,農業經營收入持續增長,農民工外出意愿也開始下降;三是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大量工人轉向第三產業,進一步加劇了制造業工人的緊缺狀況。
“機器換人”的新難題
在用工難、用工成本上升的困境之下,許多企業不得不選擇“機器換人”。
“我們公司的機器人替代計劃可以說是從2010年左右就開始實施了。”東莞一家生產金屬化薄膜電容的電子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實施機器人替代主要基于兩個方面考慮:一是不斷攀升的人力成本;二是下游產業對公司產業質量穩定性的要求不斷提高。該負責人透露,經過多年的部署,目前企業員工人數較同行業的競爭對手少了很多。
如今,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并不在少數。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約9萬臺,同比增長31%,遠高于14%的世界平均增長速度。其中,在珠三角另一制造業重點城市佛山,實施“機器代人”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00多家,應用機器人超6000臺。
但是,看似能解決“用工荒”問題的辦法,也帶來了一些新的難題。“我們還需要懂得調試、檢測,出了問題能馬上處理的技術型工人。”小王告訴記者,雖然公司已經有純熟的技工,但年紀大都老大不小了,需要招收一些“新鮮血液”作為后備力量,但很難招。
據了解,現有的技工人才隊伍在結構上呈現出“三多三少一稀缺”的特征,即低級多、高級少,大齡多、青年少,單一技能的多、復合技能的少,新興產業技工更是嚴重稀缺。
記者現場采訪發現,各家企業給技工開出的月薪在8000~10000元不等,少數企業甚至能開出過萬元的薪酬,并且還有上漲趨勢。“符合我們要求的太少了,這已經制約了我們企業的轉型升級。”招聘會現場一家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對記者說。
東莞一家臺資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張先生也告訴記者,如今不少熟練的技工會選擇“單飛”:“我們是做紙板生產機器的,現階段很多工廠要搬遷到東南亞,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來拆裝老舊設備,整條生產線一拆一裝,需要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時間,拆裝一條生產線就是二三十萬的費用,因此不少技工會選擇做這樣的散單。”整整一個下午,張先生也沒招到合適的組裝機器的人。
據人社部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有技術工人1.65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僅4700多萬人,占整個就業人員的6%,技術工人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即使企業一再降低對技術工人的要求,仍然供不應求。
值得注意的是,“機器換人”并非適用于所有行業。首先,如電子裝配等非連續性生產,需要多規格、小批量的生產模式的行業就沒辦法大量使用機器人。就算在自動化程度極高的汽車制造企業,在“機器換人”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廣州黃埔一合資汽車制造企業的車間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人的問題以外,機器換人的另一個難點就是工廠自身的自動化水平對機器人的承接能力不夠。生產線實現“機器換人”改造并非簡單買回幾臺機器人就可以實現的,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對整條生產線進行系統改造。
此外,在彭文安看來,“機器換人”改造的可行性方面,雖然機器的確可以代替一部分的生產人員,但如果機器可以完全取代整條生產線而不再需要人工的話,那在中國就沒必要存在這個行業了,大可直接買幾部機器到美國生產,還能省下物流成本。“我們只希望用機器來優化用工結構,并沒有想把這里變成無人車間,我們依然需要人。”